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先秦儒家孝思想探源——立足于儒家思想内部的探讨

论文摘要

关于儒家的孝思想前人有很多研究,但总是停留于表而的伦理意义的思索,不能深入到儒家思想的根源上进行探索,尤其是对于孝的价值根源缺乏足够深入理解,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儒学的特质要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才可以,这是一个价值方向问题。当然对于儒家孝思想的价值根源首先需要从先秦时期的思想来分析,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孔子与孟子,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孟子则很好的继承了孔子而下的儒家思想精华的东西,所以在孝思想上二者都是有代表性的。要研究先秦时期儒家孝思想的价值根源需要从孔孟对孝思想的两次转变着手,这两次转变给我们研究孝思想的价值根源提供了两条路径,沿着这两条路径进行探寻不火为一种方法。孔子继承和发扬了西周时人文精神的萌芽,对孝思想有一个收摄与散发,将孝由西周时期的普遍道德转化成了人之为人的根本内在道德,使得孝有一个具体且向人的内在心性转向的萌芽,但是孔子在孝上主要是侧重于伦理层面的,这与当时礼崩乐坏的现实状况是分不开的,有改变当时现实的急切心情:孟子重要的思想是提出了性善论,深入到了人的心性问题,这是研究孟子论孝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一定要联系孟子的性善论,从这个角度去审视其所说的孝思想,也只有在这个层面上,儒家的孝思想才有了一个更为深入的根据,孝山有了超越性的意义。在孔子和孟子其实对于孝的论述都可以解读出社会层面的涵义,也都可以解读出超越层面的涵义,只是二者的侧重有所不同。孔子在社会层面上的论述更多,并且向社会的指向性更为突出,在孟子由于其性善论的提出,孝的超越性意义更为明显,这和二者的不同转向是有关系的,这种转向也正是一个不断深入具体的过程。由此可以将儒家的孝思想分为伦理意义的孝思想与德性意义的孝思想,需要辨别的是伦理与德性,伦理的社会性更强,德性的主体性更强。沿伦理意义的孝思想进行其价值根源的探索,终指向的是儒家的“天”:沿德性意义的孝思想进行其价值根源的探索,是一种主体性,终指向的是人之所以为人。两者似乎是矛盾的,这就关涉到“天”与“人”的关系,于是在天人合—或者说是在天人一体的视角上看,儒家孝思想的价值根源就是天人的一种互动的显现,可以说是天人一体。对于儒家孝思想价值根源的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更是这样,因为孝在人类社会的永恒性,对于中国社会的意义更是不必多言。但是现代社会的孝出现了种种的扭曲,对于现代社会的孝有必要进行传统的精神继承与传统精神的再熏陶,于是这里提出了对于现代孝的一个态度—对现代孝进行传统改造。当然其中的制度建设也是必要的,但是为根本的是要认识到孝的主体性。其中根本的是对于儒家的孝思想的价值根源有一个清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