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试论“中国哲学的史”与“在中国的哲学史”——以民国三种诠释方式为例

论文摘要

自20世纪初开始,“中国哲学史”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随之而来,有识之士各显其能,望凭己论以规“中国哲学史”学科之方,各种“中国哲学史”著述频频出版,以胡适和侯外庐学派为代表的“以西释中”诠释模式,以钟泰为代表的“以中释中”诠释模式,以冯友兰和张岱年为代表的“平章中西”诠释模式,竞相争艳、各领风骚。笔者看到在中国学术界百花齐放的同时,由于各派理论的殊相而导致的观点相悖,又各持论据,从而给后学在入中国哲学门之初就带来极大困扰。本文首先试图通过各章第一二节的论述,使后学明了几种“中国哲学史”著作作背景,论述大意。从而给后学有的放矢的选择阅读带来帮助。金岳霖先生在给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所做审查报告中提出的“困难”为本文主线。首先本文在第二章分列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与侯外庐学派《中国思想通史》这种“以西释中”诠释模式为“发现于中国的哲学”这一态度中的“根据一种哲学的主张来中国哲学史”;其次本文在第三章分列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与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这种“平章中西”诠释模式为“发现于中国的哲学”这一态度中的“以普通哲学形式来中国哲学史”;后本文在第四章论述笔者对于“反向格义”的关注并且阐述钟泰《中国哲学史》这种“以中释中”诠释模式是“中国哲学的史”此种态度的一次尝试,虽就学术成果而言,此著不甚满意,但就先生文化自觉之自强不息精神而言,任何赞美之词都不为过。“反思”为本文的文胆,本文从第三章开始分述了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对于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反思;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对于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反思;钟泰《中国哲学史》对于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反思;以及当代学者对于“反向格义”的反思。“以中释中”是笔者的精神依归。在本文后笔者提出一课题“以中释中”之“中”为何?有待博士阶段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