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人学视角下的孔孟荀思想研究

论文摘要

人,是一切价值的尺度,是哲学关注的核心。在中国先秦,当哲人们开始哲学思考的时候,首先进入他们视野的不是自然而是人,人,始终是他们关注的核心。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便踏上了异化之路。当然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哲人对异化的理解也有所不同,而且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哲学流派之间的理解也是大相径庭。在中国,先秦哲学尤其是儒家学说乃是源于对人性异化事实的反思以及克服这种异化的执著追求。 先秦春秋战国时代,可谓是一个礼坏乐崩的时代,以孔子为首的先秦儒家就是在这样的时代中开始了他们的哲学思考,在他们看来,之所以会出现礼坏乐崩局面就是因为人出现了异化,因而在他们的眼中,人的异化是指人对本真状态的偏离,即人对周礼的背离和僭越,而人的本真状态,在他们看来就是对周礼的认同和忠实践履。为了挽救人的沉沦,恢复人的本真状态,先秦儒家三位大师孔子、孟子、荀子提出了各自的理论方案。 孔子以他对人性的预设为基点,他的关于仁与礼,义利之辨的思想莫不折射出他的人性思想,而其理论的终指向——“仁且智”的“内圣外王”型理想人格以及达到理想人格的成人之道,则更是寄托了孔子对人性的企盼。在先秦儒家那里,孔子为源头,首开其端,孟子“道性善”,把人性的本质内涵规定为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以人性为人的德性;荀子是儒家发展史上的另一座高峰,站在孟子的对立面,明确主张“性恶论”,把人性规定为人的自然本质。三人思想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共同的关注对象使他们的理论虽途殊而同归,从历史的动态的视角来研究孔子、孟子、荀子三人的思想,可以发现三人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精神联系。 本文旨在在人学的视角下,对三人思想做一番考察,勾画出他们思想演化的逻辑行程,展现出他们对人的问题思考的理论结晶。作为对后世中华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先秦儒家三位哲人,孔孟荀基本上奠定了后世哲人反思人的问题的成为一个问题,他们主要给人一个价值判断“人应该怎样?”这对他们来说才是为重要的。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主要说明人是中国哲学关注的核心以及中国哲学人性论的起源问题。第二部分主要讲述孔子的思想。通过对孔子思想的分析指出,从孔子开始人才真正进入哲人的理论视野,他的理论虽然词约但是义丰,且奠定了后世孟荀思考问题的范式。第三部分讲述孟子的人性思想。中国哲人对人的思考,从孟子始开始逐渐地系统化、完善化,孟子是孔子之后第一个真正系统化、完善化儒家理论的哲人。孟子“性善论”为孔子的“仁”找到了内在根基,他在完善孔子思想的同时也使其中的某些倾向进一步扩大。第四部分讲述荀子的人性思想。先秦儒家思想到荀子这里发生了折变,在人性问题上荀子一改孔孟崇善的风格,提出了“性恶论”,从而使荀子的思想在保持先秦儒家一贯特色的基础上,又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理论风格。第五部分主要指出应把孔孟荀三人的人性思想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人作为有限的理性存在物,其本性中既包括善也包括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