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论《论语》之乐及其实现方法

论文摘要

本文对《论语》之乐的划分,是在对乐的情感之乐与境界之乐的两大主要分类框架下而展开的。文中所作的四种划分,实质上可以归结为情感之乐与境界之乐。具体内容如下:《论语》之乐分为四种。一,即是情感之乐。孔子对人之情感十分重视,“爱哀乐”,就是他平时讲论多的情感。孔子并不否定感性情感及其合理宣发,但是,他更强调情感之乐合乎礼,即要求此乐要有“礼”来调节控制,而不能逾越礼。同时,孔子要求这些感情的抒发要真实自然,尤其对于情感之乐更是如此。但如何保证情感表达真实呢?他认为关键要树立人的道德人格本体。二是践礼求仁之乐。此乐即是颜子之乐,其与“仁礼”有着密切关系。其实质是,通过“克己复礼”之求仁功夫达到的精神之平和状态。颜子之乐层次很低,这可从“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即可看出,其远没有达至仁之境界,所以在称名时,用一“求”字,即是为了表明其仁之实现只处于进展过程中。由于其功夫欠缺且未至纯熟,所以,其感受以及表现未免拘谨不自在,这是由于受到外在规范——礼的限制所致。其对应工夫主要是“克己复礼”。三是成仁之乐。此是指孔子之乐,具体说即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之境界。而孔子仁体之终显露,亦是经过了一漫长过程,至七十岁方能充分实现仁之境界。随着仁之显现,高层次之乐亦随之出现。所以,表称时,用一“成”字,以与颜子之乐相区别。对应工夫主要是“忠恕”以及对天命的体悟。四即是浴沂风雩之乐。此乐即是曾点之乐。曾点之乐在孔子与曾点看来,各有不同意思。在孔子,其只是“仁者之乐”之显发;在曾点,其只是自适性情之乐,亦即是情感之乐。虽然将《论语》之乐分为四种,但实质上只有两种,即是情感之乐与境界之乐。孔颜之乐即是境界之乐,其共同点为仁中自有其乐;曾点之乐仅是境界之乐之外在表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