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孔子的“仁”及其现代意义研究

论文摘要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并成为儒学思想的主线,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哲学范畴。本文意在通过对孔子仁及相关范畴的解释和分析,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来对仁进行归纳与总结,突出仁的现代意义与实践价值。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仁”的基本含义出发阐述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仁”范畴。“仁”虽然在历史上早而有之,但只是到了孔子这里,才把它作为哲学范畴且发挥到极致,建立了“仁学”这一思想体系,从而使其意义更加丰富而深刻。仁的含义,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总结。其一,“仁”的主要表现为“爱人”。“爱人”不仅要爱自己的家庭成员,还要实行广博的爱,即“泛爱众”。其二,“仁”的着眼点是孝悌。在孔子思想里,孝梯是“仁”的基础,也是为仁之本,它体现出一个人的真情实感。其三,“仁”的外化是“克己复礼”。仁为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根基,是礼的精神支柱。如果一个人克制自己、约束自己,处处提醒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定,就叫着仁。第二部分阐述孔子的“仁”与其他范畴的关系。其一,仁与礼的关系。仁是礼之本源,礼为仁之表征,仁礼本为一体,相依相即,不可分离。仁是内在的德性范畴,偏重于主观,礼是道德主体在不同时空方位和价值方位中角色和关系范畴的体现。仁是内在性原则,礼是外在性规范。其二,仁与义的关系。在孔子的仁学中,“义”由仁派生而来,把封建血缘家族中的人与人之间关系原则发展到非血缘关系的人群中,继而延伸到社会上,这就产生了义。其三,仁与忠恕之道的关系。忠恕是孔子关于仁的实践标准。忠恕具有消极和积极两面性,积极地一面是推其所欲,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消极的一面是为推其所不欲,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伦理精神层次上看,在个人“推己及人”的过程中,体现了一种崇高的宽容、尊重和平等精神。第三部分阐述孔子“仁”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其一,“仁”对政治的影响。仁在政治上的反映就是仁政。孔子的政治路线就是施行仁政,而他的政治纲领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施行仁政,关键在于执政者本身是否正直。其二,“仁”对伦理道德的影响。仁是一种道德伦常和社会规范;仁亦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它不仅有强调对外的行善、治人,而且有向内自省和修炼的意义;孔子重道德教化的作用,致力于建设一个和谐、宁静、安详的社会。仁在乐感文化、孝悌之道,义利之辨等方面也有其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地位和作用。其三,“仁”对后世文论的影响。仁学体现出“以文教化”之文化内涵,对中国古代文论产生了巨大影响。鉴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范畴为“仁”,仁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儒学此后的发展方向,因此,探究孔子“仁”范畴的理论内涵和现代意义尤为必要。无论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孔子仁的思想永远都不会过时,它始终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整理,并以之指导我们的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