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佛教善恶思想研究

论文摘要

佛教是一种层次非常丰富、内容极为复杂的宗教文化,善恶、苦乐、升堕、入出、染净、愚智等等问题,都在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终极追求之笼罩下,而有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具体论述。其中,对善恶的讨论,可谓佛教诸乘诸宗所共同关心的基本问题之一。浅言之,这是人乘佛教过好现实生活、完善人生道德的重要命题;深言之,则有大乘佛教超越善恶、无我利他的世俗谛与胜义谛不二一如的纵深论述。对佛教善恶思想进行系统的考察,从佛学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是颇有意义的。如果不太严格地对宗教和科学进行区分,人们往往认为科学侧重在求真,而宗教侧重在求善。人们也往往认为,各种宗教都有与人为善、劝人为善的共同特征。然而,如果我们要做专业的探讨,就必须对“善”及其反面“恶”进行严格的界定,即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善和恶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具体回答,必会将各种宗教区分开来,而我们也就能于其中间见到佛教文化的思想特色。佛教经典里对善恶的定义有很多描述,有从因果轮回的角度,以结果之苦乐对行为之善恶进行判断的;有立足于心识理论,从心理活动本身的倾向性、功能性特征出发,而对各项心理活动或状态进行善恶之判断的;还有的从客观真理、终极真实的角度,试图将善恶与真理、真实对接而予以判断。在追寻中,我们需要用清醒的目光,寻找清晰的路径,在繁茂的思想森林里,撩开丛生的文字草木,登上高处而见到佛教善恶的真实本面。继而我们就会发现,佛教善恶思想的内容恰如大山一样,胸怀宽广而蕴藏丰富。我们知道,佛教有着强烈的人间性和超人间性,就如同其创始人释迦牟尼一样:悉达多太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却放弃荣华出。家追求解脱;获得了解脱之后的释迦牟尼,仍然回到世俗生活进行社会教化的工作。佛教的善恶思想,首先是人间性的,以止恶行善为手段追求现吐的幸福快乐;其次又是超人间性的,要斩断善恶而超出生命轮回以获得解脱;后又是于人间实现超人间性、将超人间性实现于人间,以即善而恶、即恶而善、善恶不二的智慧和慈悲,回到现实生活中实现生命的无限价值。这样的一个圆圈,实际上所诠释的即是佛教的善恶内容之深层逻辑。以善恶的具体内容为基础,我们会有更为深入的追间,可以展开为两个维度:善恶必有其深层的原理、承担的主体和呈现的特性,这一个层次我们可以以“事相”来予以概括;同时,善恶的内容本身透露出的人间性和超人间性,如果结合处所和出路予以描述,则是相对于心灵和生命的内在,以及对心灵和生命的超越,这一个层次即是善恶的“内在”和“超越”问题。前一个问题,展开来就是:善恶何以可能?善恶是谁的善恶?人类到底是以善为本性还是以恶为本性?在佛教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因缘条件下的存在,善恶同样如此,是因缘而起的存在。缘起的善恶,以运动的、可分的、非主宰的、受限的个体为主体,这种主体是缘起而非实体的。六道生命中的人类,与其他五道生命的特性有着明显的不同,同时又有着潜能层面的重叠和交叉,从根本来说,仍然是缘起的。后一个问题,展开来就是:善恶是哪里的善恶?善恶的终极出路在哪里?善恶的处所和出路是彼此隔绝的还是彼此圆融的?为了易于理解,我们有必要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首先思考处所与出路的关系问题,即处所和出路实际上并非空间的转移,而仅仅是人心的转向:内在还是超越,归因于心的迷悟。在此基础上,我们就会顺藤摸瓜,揪出两个答案:心迷则内在,心悟则超越;迷也好,悟也罢,都在生命和心灵中展开。后,必须对佛教的善恶做出一个总体上的评估。我们会发现,从止恶行善到超越善恶,佛教为关注的是人类的主体能动性,明白认定的是符顺于客观真实的平等,踏实实践的是改造身心而臻于圆融的积极。在这个曲折而艰难的探索过程中,我们立足于对文本的解释和对思想的剖析,从而对佛教的善恶思想进行寻绎和探讨,其结论是:佛教的善恶思想,遵循着缘起性空的根本法则,表现为现象和体性层面的复杂内容,是佛教入世修行和出世超越、踏实生活与崇高追求等不二一如的根因。总之,佛教的善恶思想,其丰富的层次和复杂的内容,既繁复错综,又一以贯之。对佛教的善恶思想,需要“内在者”的深入体味以及“外在者”的清醒把握;如此,才能做到真正的如实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