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科学传播的叙述转向及其哲学思考

论文摘要

科学作为人类认知和实践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深刻改变了我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对科学知识的推广也经历了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阶段,进入了传播阶段。科学传播,就是科学共同体利用各种媒介,将人类在认识自然与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科学、技术以及相关的方法、思想与文化,通过“民主”与“互动”的方式在公众中扩散,从而达到公众把握科学、参与科学、与科学对话的目标。随着大数据时代广泛深入的影响,数字化为科学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不容乐观的是,科学传播也面临着众多的问题。首先是科学的形象问题。科学在启蒙时期作为一种重要的认识论将宗教拉下了神坛,将人们从中世纪的黑暗中解放出来,而现在科学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笼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上,人文、艺术等思想形式日益被边缘化。在学术界内部,自然科学也以精确性、客观性的姿态傲然自居,对社会学取得的真理性知识持怀疑态度,使得科学主义盛行。其次是科学技术的滥用所导致的全球变暖、核能安全、食品安全、克隆技术等,业已触动着人类社会每位成员神经。后是伪科学和反科学的盛行为科学的发展和传播所设置的障碍。在本文看来,要解决这些问题,为科学正名,需要从理论上刨根问源,要在认识论上重新界定科学传播的内容及其特性,在方法论上为公众理解和科学传播之间寻求视域融合,从而解决学界所面临的问题,为科学传播的理论研究提供一种可能路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对传科学传播及相关理论及历史流变进行梳理,指出现在科学传播在理论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及解决需要从理论上对科学传播进行重新的审思,从哲学上寻求新的支点,才能在根本上解决科学传播的现实问题。其次,围绕科学话语进行研究,尝试从认识论上回归科学的人文属性。科学话语作为科学共同体的一种言说,从本质上来说,同其它语言并没有什么不同,根本不存在一个超越话语说明和解释的客观世界。科学话语依赖于科学共同体所处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是主体创建的文化史一部分,而且,科学话语离不开修辞。传统的逻辑实证主义的话语分析注重逻辑、数理分析,力图抽象出普遍、绝对的话语形式,以维护科学知识客观、中立。科学建构主义则将话语当成科学实践活动的一部分,通过话语分析找出科学知识背后的社会因素。话语分析纲领认为是科学话语“书”出了现存的科学,话语对世界的说明具备优先地位。话语及其分析为科学的人文属性提供了基础,也为科学传播的叙述转向在认识论上提供了基础。再次,对生活世界展开研究。生活世界是一个科学与公众共同存在的场域,为人类的包括科学在内各种认识提供基础,属于根源性的存在。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理论,就是为了解决现代科学危机,对传统的认识论进行批判反思的结果。由于生活世界没有沾染主客分离、泛逻辑主义、盲目技术崇拜的恶习,置于生活世界的语境当中的科学,自然为生活在其中的公众打通了开放的路径。由于在生活世界里,人类的认识呈现多重性和异质性,对填补两种文化之间的沟壑、避免科学主义的盛行意义重大。另外,生活世界不仅强调人的主体性,更重视言语和行为的主体间性,为科学传播提供了新的现实基础,从而让科学解释和公众理解之间实现了视界融合。后探讨了科学传播如何进行叙述转向,并对其意义进行哲学思考。科学传播向叙述转向,是把科学知识引入到人们日常的交往与实践当中,融进历史与文化叙事之中。由于叙述强调叙述者和接受者的主体间性和视界的融合,解决了科学传播中解释和理解之间的矛盾。用叙述学的框架对科学内容进行重构,将科学理解成人类叙述活动的一种,为科学传播在方法论上提供了新的路径,从而使科学重返人的生活世界,对人经由必然走向解放找寻出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