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儒学思维模式中的义理思想探究——管窥《论语·为政第二》的易学自然观

论文摘要

我国传统的哲学自然观究其源头是我国古圣先民深入自然界内在层次就其本质内涵给以反映和彰示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对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给以自然的反映和描述,只是在形式上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表述方法而已。在上古时期,伏羲创制八卦,先圣们用结绳来记事,以图象来表意,以制器尚象为依据,易发展到夏商周时期出现了以卜筮为主的变化和解释,并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到周至春秋战国这一时期,孔子为易做了《易传》,其中就有太极、阴阳、道、器、象、数等概念,也成为儒学本体论的主要理论支撑依据。到西汉,阴阳学说与天文历法相结合,将卜筮推至高潮,而汉后期又试图恢复圣贤的易学思想,魏晋时期,易学家王弼“扫象穷理”之后,宋代易学家们纷纷就易的本质内涵和基因质料给以深入挖掘,初步形成了以阴阳义理为核心内容的哲学自然观,宋明理学在中国科学思想史上占有非常独特的地位,而宋代易学的理念则是理学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基础和出发点,亦是本文易学自然观的基础内涵。本文以易学自然观为基础,首先通过阴阳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模式揭示易学自然观的本质内涵。庄子曰:“易以道阴阳。”阴阳成易已经成为易之根本,而阴阳成道则是易的高境界。《系辞》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道就是由阴阳两种质料来构成,周易就是建立在阐扬和反映天道自然基础上的人文自然观。尽管周易经文中没有哲学意义上的阴阳二字,但是其中蕴涵着阴阳观念是不可否认的。本文着眼于宋代易学家们提出的易学理论精华的基础上,从易产生的根本内质层面着眼,学习前辈们的图式之学,利用图式来解读易学,并以宋代易学自然观为基础发掘研究易的方法论。宋代易学家们从根本上开辟了一条具有哲学意义的阴阳解易的新路径,本文借鉴今人对易的研究以及对阴阳之间的关系梳理,阐明了阴阳之间包含着的相生,相互变换,相随,相分,相交,互化,相杂,处极八种情况,通过对阴阳辩证关系以及对阴阳流变模式的研究,深入了解并解读了阴阳的三原结构图示,如正文1.3中所示,从中可以看出构成物质的结构有三个部分,刚阳体中的刚阳成份,刚阳体中的阴柔成份,以及阴柔体。对于刚阳体作为主体来说,其外界皆为阴,所以阴柔体内部的阳被同质化,而显示出阴的特性。通过第一章节对阴阳内在基因质料的把握,去深入发掘儒学中仁的本质内涵。仁,从人从二,简单来讲即阴阳二体之合道就是仁。《说卦》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其中,阴,柔,仁属于阴这一大范畴,阳,刚,义则属于阳这一大范畴,仁正是保证阴阳之间达成动态平衡关系的保证。正是由于仁与义不断地交流互动为人类的发展奠定了人文的基础理念,也彰显了易的人文关怀之情。才逐步使人成为地球的主宰生物且与自然环境不断地发生着能量的互换、交流以及相互作用。终与其他物质相区别,从而取代其他生物而成为天地人三才之一,其中所蕴涵着的阴阳互动的自然观理念正是我们所要发掘和探究的内容。通过对阴阳关系的把握,以及对“仁”的内在阴阳模式的探析,加之对当代易学典籍以及儒学经典的研究,发现了阴阳与五行构成了物质发展变化的内在基因本质,逐步探明了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阴阳五德说,阴阳相求而成物,其对外的表现形式会呈现出五种形式,即五行,其内在的模式会产生六十四种格局,即六十四卦,而在五行相生相克的自然观基础上与儒学建立起的思维模式即是五德理念,如文中图2.4所示,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与儒学中的仁、礼、信、义、智五德理念一一对应,故称之为五行五德说。再与人的不同称谓相匹配,它又与兄弟、子孙、妻财、官鬼、父母、我自己(与兄弟属于同宫)之象相对应,称之为五行六亲。通过对五行五德、五行六亲的把握,结合易学自然观的本质内涵,初步建立以易学自然观解读《论语》为政第二篇的结构模式。通过对阴阳五德理念在为政篇中分析与发掘,逐步明晰阴阳之间相互作用对仁义,道德,忠信,礼乐的作用,以及发掘贯穿其中的时序规约,进一步通过易学来发掘儒学的内在逻辑,构建起易学与儒学思维模式的内在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