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中文屋论证”问题的探讨——“系统回应”后的认知科学发展

论文摘要

塞尔的思想实验,设想了一种未来的计算机,这种计算机所运作的程序是可以熟练掌握中文的,但是这种对未来人工智能的期待是十分保守的,他本人并不认为机器的智能可以达到像真正的人那样具有自主的目的性。塞尔针对认知心理状态的论题,设计出了“中文屋论证”的思想实验,并且在近三十年来,从中引发出了很多颇具研究意义的争论。塞尔在1980年所发表的名为《心灵,大脑和程序》的论文中,试图去说明一些在普遍意义上被认为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状态,如意向性,主观性和理解力等,是永远不可能由计算机程序复并模仿的,即便所设计出的程序足够复杂和精密,也是无济于事的。针对塞尔的论断,很多的质问便随之而来。反对者们会坚信只要具有合适周密编程的计算机是可以拥有认知心理状态的(一个算法本身是可以对符号进行操作和控制的)。随着由“中文屋论证”思想实验所引发出的大讨论不断涌现,对其形成的普遍共识却是消极的——认为“中文屋论证”实验在不同层面上的阐述都是不完备的,有缺陷的。在对“中文屋论证”的各种回应中,“系统回应”论是被普遍认为能够切中要害,并且是具有发展前途的。尽管如此,笔者认为这种回应还是没能完全说清楚“中文屋论证”思想实验的缺陷和不足的真正原因及形成塞尔如此思维过程的根本原因。这篇论文,意在从思想实验的理论角度来揭露中文屋实验的内在矛盾,并且论证其矛盾本身是在于塞尔的自然主义信仰与他对还原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解之间的混淆;同时,分别阐述了福多和丹尼特的理论,及其在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中对“中文屋论证”问题讨论和认知科学发展所具有的建设性意义。“中文屋论证”思想实验在近30年期间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反驳和批判,这些学者绝大部分是来自组成认知科学的不同领域中,如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生物学等。他们不但从此思想实验的经验和逻辑角度给出了不同回应,而且在“常识”问题和认知科学理论框架本身的范围内做出了不同程度上的批判性的理论发展。以前对“中文屋论证”的研究还只限于对其错误的经验和逻辑层面上的,虽然其中的“系统回应”观点取得了很大意义上的成功,但是没有对今后认知科学的发展提供多少借鉴和建设性意义,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塞尔哲学中在用常识性思维来解释心理状态和意向性问题时,所基于的理论框架的缺陷和对理论深度的挖掘不足,拘泥在人工智能哲学、心灵哲学和语言哲学内部。本文试图将批判和解释“中文屋论证”思想实验的维度加以拓展,从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哲学的视角来揭示塞尔论证上的问题,主要综合了福多“心灵表征理论”、“计算机隐喻模型”和丹尼尔·丹尼特的“直觉泵”思想实验及其计算主义理论来更深刻地解读塞尔的“中文屋论证”思想实验,评价了福多和丹尼特理论对当代认知科学转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也指出了两者的弊端,并在文章结尾处尝试性地说明认知科学发展的可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