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宋代学田制度综论

论文摘要

教育与教育经费的关系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教育经费的有无决定着教育的存在与否,教育经费的充足与否决定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教育与教育经费的这种关系我国古代思想家早有论及,春秋早期齐国的思想家管仲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春秋末年鲁国思想家孔子曾阐述过“富然后教”的思想;宋代的王安石也曾认识到“富然后善”的重要性,因此,“教养相资”和“养教相资”的做法始终是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宋代的学田制度作为教育经费形式之一,对其研究不仅使我们对宋代的学田、教育经费、教育问题等有着深入的了解,而且对当今我国在教育经费问题上面临的诸多问题的解决有启示作用,因此成为研究的主题,研究内容共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研究的缘由和意义,重点对近几十年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论述,此外,阐述了研究的创新点和方法。第二部分:学田释义考与宋代学田制度形成的原因。这一部分结合相关史籍对学田的涵义进行了深入的考证,重点对学田制度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学田制度是宋代社会背景下的产物:经济上在于宋代学校面临教育经费短缺的现实性问题,积贫积弱的经济局面使得宋廷政府财政短缺,而土地富饶的补充性作用,使得赐田的方式不仅可以减轻宋廷政府的经济负担,而且可以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政治上在于“崇儒佑文”的文教政策以及“一道德”的统治理念使学田成为统治者发展教育的工具,以便其以教育为手段维护统治阶层的利益;教育上在于“兴学改革”规定在各州、郡、县等地建立学校以及“科举改革”要求士人参加科举需要在本地接受教育等政策,促进了学田制度在地方学校的兴起;思想上在于理学思想传播的需要,刺激了书院的兴起,促进了学田制度在书院的实施。第三部分:宋代学田的主要类别及其特点。这一部分分析了宋代学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实施情况,并对实施情况表现出来的特点进行论述。就实施情况而言,学田广泛存在于宋代的中央官学、地方官学以及各种类型的私学中。就在实施中所表现的特点而言:时间上官学较集中、私学松散;地点上由于政治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广泛分布在江浙地区;途径上以朝廷赐田、官府拨田和民间捐赠为主;田地类型上表现出因地而宜、因需而变的特点;规模上官学和私学虽然大小不一但都表现出灵活性和增长性的特点。第四部分:宋代的学田经营制度。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学田的出租,即学校并不直接经营而是以租佃的形式租佃给耕作者,包括租佃对象、租佃关系、租佃形态三方面的研究内容;第二个环节是学田的收入,即收取一定的租税,包括租税的形态和租税多寡问题的分析;第三个环节是学田的支出,即学田的用途问题,由于各级各类学校不同特点,宋朝政府、地方官员、社会人士以及每所学校对学田用途的希望是不一样的,故而总体规定也不一样,但所隐含的具体用途有餐田、建学田、岁修田、祭祀田、宴会礼宾田、寓所田等。第五部分:宋代的学田管理制度。宋代的学田是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学校和社会四级共同协调的管理体制。宋朝中央政府的管理侧重于对学田进行宏观规划并制定具体的方针;地方政府一方面对中央政府的决策具有实施权,另一方面对于学校管理学田的事宜具有命令权和监督权;学校拥有对学田租的管理权和支配权;社会人士具有舆论监督权。此外,对学田被豪绅侵佃这一特殊问题,四级管理者采取了多种方式管理学田以免其被侵占。第六部分:宋代学田制度的特殊性及其教育作用。学田制度对宋代教育的作用具有两面性,它一方面解决了宋朝政府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促进了学校的建立和兴起,扩大了人才培养规模;改革了科举取士的弊端——“士子离籍冒贯”;促进了教育社会教化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学田制度的存在加强了宋朝政府对学校的控制,尤其是书院官学化的倾向,使学校失去了思想独立性;地主豪绅的侵田现象使学校经费失去独立性的同时,也影响了学校存在的稳定性;学校自行管理学田以及学田的救济性质,为不思学习的学生和不思教学的教师所利用,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此外,宋代的学田制度对元、明、清、民国时期的教育经费以及我国当前教育经费的改革也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