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一个被忽略的教育群体——宋代民间士人的教育活动

论文摘要

教育活动是直接以促进人的有价值发展为目的的具体活动的总称,也是教育现象得以存在的基本形式。两宋期间,由于文教繁荣、科举兴盛、社会流动加速、门阀士族消亡等原因,产生了宋代民间士人这一独特群体。群体中的一批人或迫于生计,或出于对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被动或主动地选择了教学行业,部分有德行技艺者还对地方教化产生了影响。研究他们的教育活动状况,不仅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这一群体对宋代教育和社会教化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还可以拓宽教育史以及宋代教育研究新域,对当今教师素质提升、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也能提供一些历史借鉴。视野下移是当今教育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学术动向,研究问题的群体性则是视野下移的重要表征。本文积极顺应这一学术动向,借鉴社会流动理论,将西方的“深度描述”与中国传统历史叙事有机结合,以人的活动和历史场景的构建为中心,尝试在两宋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围绕宋代一个基层知识群体——民间士人教育群体的教育活动展开论述,较为清晰地勾勒出这些基层学者在官学、书院、私学、基层社会、勾栏瓦肆等不同教育场所的“原生态”教育活动场景,在徐徐展开宋代流动而丰富多彩的教育历史画卷的同时,生动呈现这一群体协助宋代统治集团共同维系国体、化民成俗的践行过程。导论从研究缘起切入,对核心概念作了厘定,对国内外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路、理论方法的运用等方面作了具体分析与阐释。第一章“宋代民间士人的营生与理想”,分析宋代民间士人群体的人生出路与理想追求。执教、经商、农耕、行医是群体的主要谋生手段,由于师道复兴、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增加、书籍条件的具备、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地方教化的需要以及束惰的获取等因素,投身教育成为民间士人最为普遍和理想的人生抉择。第二章“官学讲坛上的历史背影”,考察民间士人在太学、地方官学的执教情况。自庆历三年开始,宋政府发起了三次兴学运动,官学教育在兴学中重焕生机。在官学普遍设立、但师资捉襟见肘的局面下,部分民间教育精英响应官方号召,利用自身的声望和学识,连绵不绝地奔赴官学讲坛,成为推动官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三章“‘留意斯文’:民间士人的书院教育活动”,探讨民间士人在书院的教育活动情况。三次兴学运动失败后,宋代官学教育虽继续发展,但宋政府对兴学养士已力不从心,官学一度沦为科举的附庸和士子追逐名利的场所,民间士人中的一批名师硕儒纷纷转移至书院,他们在此设坛讲学,传播学说,砥砺品德,书院也成为四方学者瞩目的焦点以及理学的操练与破茧之地。第四章“‘忍饥坐谈道’:乡先生的日常生活”,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和灵魂所在。任教官学和书院是民间士人教育群体的普遍理想,但官学和书院所聘一般是民间士人中声望卓著、才识渊博者,这对群体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因此,一大批被尊称为“乡先生”的民间士人,普遍栖身于民间私塾,从事私学教育活动。本章试图真实呈现出这一群体的日常生活状态及其在私塾里从事教学活动的“原生态”场景。第五章“教育视域下民间士人的藏书活动”。由于文化繁荣、印刷术进步等诸多因素,宋代成为图书出版业的鼎盛时期,私人藏书热潮也随之兴起,并对两宋文化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章立足两宋繁荣的文化背景与书香四溢的时代场域,以私人藏书活动的主体人群——宋代民间士人的藏书活动为切入点,深入探寻宋人图书收藏活动之中蕴含的浓郁文化教育气息。第六章“民间士人与地方教化”。在宋代科举文化的政治体制下,民间士人在地方社会的戏份空前加重,他们跨越职业界限,积极经营地方与桑梓,逐渐成为民间基层举足轻重的社会力量。本章从社会教化角度入手,以民间士人中最具典型教化意义两类人群,即“学古纯直、行高于世”的民间宿儒群体与被誉为“俨然如士大夫”的民间伎艺人群体为讨论对象,试图勾勒出他们以知识权力协助国家权力、在民间基层不遗余力地帮助统治集团“一道德,同风俗”的教化图景。结论“谁主沉浮:宋代教育历史上的精英与民众”。宋代教育的辉煌成就不仅仅是在统治者教育政策的制定与推行、精英人物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缔造的,还是在活生生的人——即具体参与到宋代教育实践中的统治者、上层精英与民间士人教育群体共同推动下完成的,他们所凝聚成的“历史合力”,是宋代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宋代文化教育长期繁荣的真正奥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