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马克思经济学的经济行为主体研究——基于“现实中的个人”视角的分析方法

论文摘要

本文研究马克思经济学的经济行为主体问题。马克思主张把人理解为社会经济活动中能动的一方,他的理论体系中存在两类经济行为主体——“现实中的个人”与“经济范畴的人格化”。 经济行为主体问题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认识常常引发方法论原则的争执。其中主张从个人入手,把个人理解为真正的经济行为主体的学者被认为是方法论个人主义者;主张把超个人的社会或阶级理解为经济行为主体,强调个人对客观规律的从属性的学者被认为是方法论整体主义者。许多学者都更倾向于把马克思经济学划归方法论整体主义阵营,忽视他对“现实中的个人”的强调。马克思主张重新认识社会中的个人,把个人理解为“现实中的个人”,把“现实中的个人”当作社会实践的基础和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本文认为,他的观点符合方法论个人主义原则的本意——从个人入手解释社会现象的原则。马克思理解的“现实中的个人”具有自利和理性行为特征,能够通过行为选择推动社会关系改变,并且在一定社会关系约束下进行自主选择以实现自身利益。社会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现实中的个人”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结成的有机整体。马克思经济学把社会整体有机论与方法论个人主义原则有机统一起来。 对于“现实中的个人”行为选择以及由其产生的社会有机整体,马克思采用“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来加以分析。他根据“现实中的个人”相互间结成的社会关系将其抽象为个人,根据社会关系在社会整体层面上表现出来的阶级关系把“现实中的个人”划归不同阶级。马克思认为,阶级是阶级关系的承担者,是其内部成员间相互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经济学中作为个人和阶级存在的“经济范畴的人格化”其经济行为主体地位产生自“现实中的个人”行为选择。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建立在“现实中的个人”行为选择分析基础上,并且能够解释由“现实中的个人”行为选择产生的社会有机整体。马克思经济学是方法论个人主义、整体有机论、阶级分析方法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提到某种关系总是既指代社会关系,又指代阶级关系。在他看来,阶级关系是社会关系在社会整体层面上的表现。本文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力图证明,“现实中的个人”就社会关系选择问题存在利益矛盾,“现实中的个人”基于自身利益考虑彼此间结成的社会关系在社会整体层面上必然表现为阶级关系,社会关系-阶级关系必然表现为阶级斗争的结果,从而真正把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建立在“现实中的个人”行为选择分析基础上。希望本文能够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