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国际企业联盟研究

论文摘要

国际企业联盟,是一种跨越国界的企业联盟,因其率先并主要被跨国公司采用而得名。西方学者关于国际企业联盟的研究多集中于联盟的概念、类型、功能绩效、联盟伙伴选择等内容,但过于直观、表象,内容残缺,缺乏系统性、全面性,且实证分析多于理论研究,管理学分析多于经济学研究。 本论文主要围绕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 第一,国际企业联盟的内涵、外延、特征与分类。笔者认为,所谓国际企业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对等经济实体,为了共同的战略目标,通过各种长期协议、股权安排而结成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跨国松散网络型组织体。从外观上看,企业联盟是一种以价值链为纽带的准市场网络组织,其实质则是企业间为竞争而合作的同盟博弈。 国际企业联盟具有组织的松散性与联盟成员的平等性、目标的多样性、组织的动态性、合作的互利性、战略的竞合性、合作的长期性等特征。企业联盟与企业集团、虚拟企业不同。企业集团与企业联盟在连接纽带、法律地位、经营目标等方面形貌相似,但企业联盟与企业集团在维系纽带、组织构架、管理模式、成长空间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与传统企业相比,虚拟企业与企业联盟都是“新技术”“新竞争”的结果,都具有组织动态化、结构扁平化、网络化,边界模糊等特点,但虚拟企业和企业联盟在法律人格、规制规则、维系纽带、网络化程度等方面有所不同。 笔者同时认为,国内外学者关于国际企业联盟类型的研究虽然较为细致,但欠系统。因为,国际企业联盟在客观上存在纽带维、历史维、地位维与功能维等四维角度。因此,可以从四维角度出发对企业联盟进行分类,而企业应根据其自身实力和战略目标选择适宜的联盟形式。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二,国际企业联盟的产生动因与功能绩效。笔者认为,国际市场结构的网络寡占态势是国际企业联盟产生的重要原因,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国际企业联盟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支持;而国际反托拉斯法对结构主义的摒弃和行为主义的回归,则为国际企业联盟的产生扫除了法律障碍。企业缔结国际战略联盟的根本目的有二:降低交易费用以及培育、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缔结联盟所获得的收益大于独自行动的收益,是企业由传统“达尔文式”竞争转向联盟式“非零和”竞争的深层次原因。国际企业联盟的绩效取决于联盟成员的战略目标、企业发展阶段、联盟各方文化协调、联盟管理、联盟治理等因素。但一般而言,缔结战略联盟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连接经济、速度经济,有助于实现异质性资源外取与资源共享,有助于实现企业间隐性知识转移或价值创造,有助于缩短研发时间,降低研发风险,构筑企业静态进入壁垒。同时,以“技术换市场联盟”是跨国公司拓展国际市场的主要手段。 第三,国际企业联盟的生命周期与联盟运行管理。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扩展至企业联盟,企业联盟也有一个孕育、发展、维系和解体(死亡)的过程。笔者认为,企业联盟的生命周期分为孕育期、磨合期、稳健发展期、联盟解体和“联盟蜕变”四个阶段。在联盟酝酿与组建期,选择联盟伙伴是工作的重点。成功的伙伴关系构成因素有三:贡献、亲密和远景。实践中,一般根据“3c”原则选择联盟伙伴。在联盟的震荡与磨合期,建立联盟信任机制最为关键;在联盟规范运作与任务执行期,应特别关注联盟目标管理与确保联盟运行的合法性;联盟的归宿具有多种选择:解体、“联盟蜕变”与并购。 联盟各方的欺诈背德行为与机会主义倾向影响着联盟存续与联盟绩效提升。规避联盟风险,延展联盟生命,提高联盟绩效,必须加强审慎、科学的制度设计与制度管理。这要求:第一,在联盟内部实施有效的文化管理制度,分析识别文化差异,选择文化整合方式,建立联盟文化冲突解决机制。第二,充分发挥联盟声誉管理机制,联盟成员在诚信规则和声誉机制的约束下,进行合作博弈。第三,强化联盟产权管理,谨防联盟管理机构“骇形化”。第四,加强知识管理与技术秘密保护,防止“空心化”:第五,规范联盟管理人员的选拔、培训与测试。 第四,国际企业联盟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实践。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历经了四个阶段,其具体实践与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范式”虽略有差异,但战略思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路和模式选择与邓宁、阿。茹的研究大体吻合。然而,“国际生产折衷范式”的理论缺陷制约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实践。因为,以“国际生产折衷范式”作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理论指导,意味着中国企业将永远处于追赶地位。笔者认为,缔结或参与国际企业联盟是实现产业积聚,提高中国外贸产业国际竞争力,培育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首选组织形式。中国企业在缔结联盟时,必须努力创造竞争优势,从知识、资金的单向流动,转变为双向、多向流动,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建立对等、均衡的企业联盟,避免长期处于联盟团体的边缘与从属地位。同时,中国企业在缔结联盟时面临着诸多风险,应强化联盟管理,以提升联盟绩效。关键词:国际企业联盟外部一体化企业网络跨国经营组织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