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区域产业链研究

论文摘要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经济发展是主题,结构调整是主线,强调“我国已进入必须通过结构调整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阐述了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强化产业升级、优化工业结构;以及大力发展服务业等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然而,怎样将产业结构调整的“主线”贯穿到底,落到实处呢?实践和逻辑表明,这既要从产业内部也要从产业间的关联上下功夫,还需要地域空间载体的切实支撑。为此,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中,特别提出了统筹发展的思想和产业链的构建问题。指出要“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营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 产业链是对产业部门间基于技术经济联系,而表现出的环环相扣的关联关系的形象描述。区域产业链条则将产业链的研究深入区域产业系统内部,分析各产业部门之间的链条式关联关系,探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的分工合作、互补互动、协调运行等问题。 在经济实践中不少地区也在进行产业链构建与延伸的积极尝试。如东南沿海地区在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时,积极促进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融合、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东北地区在积极推进老工业基地改造和结构调整时,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西部地区依托基础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实现产业升级、发展接续产业的实践等等;都是构建与延伸产业链的重要探索。四川将产业链立项为重点课题进行研究。但是在不少省市的实践中反映出若干问题:一是将产业链的认识神秘化;二是不顾客观条件延伸产业链环,以为延伸得越长收益越是可观;三是总是试图将延伸的产业链环节囊括在本地区,偏离了获取区域比较优势的初衷。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在理论层面,我国学术界对产业结构调整包括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都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近年来的文章中“产业链”、“延伸产业链”的出现频率也越来越高。但是,既有文献在研究的总体导向上主要是在宏观和微观两个端点之间寻找连线以探讨产业和区域发展问题。对于产业链的科学内涵、形成机理、传导机制、优化方法、空间分布等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在对构建产业链实践的指导上也不甚得力,至于产业链的空间分布、空间特征等空间属性的研讨更是刚刚开始。 因此,区域产业链的研究对于各地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确立区域优势产业,推进城乡和区域统筹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内容上看,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四章,从阐释产业链的科学内涵着手,描述产业链的基本类型,在论述产业链的形成机理和传导机制的基础上,导人区域空间因素的分析,描述产业链的空间分布与空间特征,最后进人产业链的优化方法与优化路径探讨。第二部分包括第五、六、七三章,分别选取产业链构建与区域优势产业选择、与城乡统筹发展和与区域统筹发展的角度,阐述了产业链与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经济关系的关联。第三部分即第八章,结合构建与优化产业链的实践,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了理论思考。 论文首先系统地界定了产业链、产业环与关键环、区域产业链、产业链接通与产业链延伸等一系列基本范畴,独立地阐释了产业链的科学内涵与外延,归纳了产业链的特征,分析了产业链的类型并剖析现实中的产业链形式。在此基础之上,论文研究了在特定空间地域范围内,有一定关联关系的产业部门形成地域性产业链的内在运行机理;相关产业部门冲破区域经济市场壁垒的约束,接通产业链条,构建形成跨区域的产业链条的内在经济运行机理;以及产业链上深层的经济利益与经济风险传导机制。 论文其次提出,由于产业活动同人类其他经济活动一样,总是同时从属于产业和地域两个空间,作为对产业活动间联系的描述的产业链条也必然有其空间归属。考察产业链的空间归属也就是对产业链进行区域经济学解读。基于这样的认识,论文对产业链的空间分布与空间特征、空间接通与空间延伸以及空间优化与空间重组进行了区域经济学解读;随即考察产业链构建形成后追逐优 一2一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区位表现出的产业链优化。论文从剖析产业链优化的科学内涵着手,分析了产业链优化的边界,提出了产业链优化的一种基本方法,阐述了产业链的区内接通和区际延伸。 在对产业链有了相当的认识之后,论文转向产业链与区域经济的结合的研究。论文首先论证了构建产业链与区域优势产业选择的关系。论文认为,区域比较优势产业是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层面展示;产业链在地区之间的展开其实也就是在区域开放视野内的产业链环优化配置。考虑到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产业链的优化配置需要在参与全球产业链的构建与优化过程中实现。也正因为如此,区域优势必须放在区域之间、甚至应该放置在全球的范围内进行系统考察;区域的“优势产业”也必须是在区际视野内和在全球视野内的“优势产业”。只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