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经济转型期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当人类进入新的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了新历史转型时期:一是中国经济体制由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加速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由传统粗放型加速向现代集约型转变;三是中国经济社会由“二元经济结构”加速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变;四是中国农业加速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被摆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从中国的国情来看,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是整个国家小康社会建设的短边限制,没有农村的小康社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小康社会。不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这“三农”问题,就不能实现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从“三农”问题的关系来看,农民问题是核心;而农民问题的本质是收入问题。事实上,从目前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来看,增加农民收入已经成为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针对如何提高农民收入,专家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理论探讨;上至中央政府,下至县乡村镇,许多地区也“穷则思变”进行了各类实验。但至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速持续走低的现状并没有因此而改观。所以,如何有效地推动农民收入增长,已成为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从而引起了理论界与政府职能部门的高度关注。正是在上述背景下,笔者选择经济转型中农民收入问题研究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将农民收入问题放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加以研究,论述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理论及其重要意义,对1978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情况进行了历史考察,从制度因素与非制度因素两个层面分别解析了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并就如何增加农民收入进行了系统思考与对策设计。 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与农民收入问题的相关理论犷其中对农民收入的相关概念、重视农民收入问题的理论基础、国内农民收入有关理论、从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高度认识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性等方面概述。第二部分主要对经济转型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农民收入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对中国农民收入现状的比较研究;对农民收入现状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要求的差距及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论证。第三部分主要对经济转型进程中农民收入现状的区域实证分析,其中包括对我国非农产业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现状的实证分析;对我国农业大省农民收入现状的实证分析;对我国民族地区农民收入现状的实证分析;对我国农民收入区域差异成因作了简单归纳。第四部分主要对我国经济转型期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制度性因素分析其中包括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农村税费制度、农产品价格制度、户籍制度与流动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金融支持制度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第五部分主要分析与论证了我国经济转型期农民收入增长的非制度性因素分析,其中包括宏观经济运行与农民收入增长;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民收入增长;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与农民收入增长;加入wTO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等方面。第六部分主要对我国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措施,其中包括我国应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新型农村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改革农村税费制度;调整农村土地制度;调整农业结构;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行农业集约化经营;发展特色性农业;重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具体对策。 本文较有新意的观点和政策主张主要有: 1.将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分为制度性因素和非制度性因素,并提出制度性因素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从而决定着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期走势,而非制度性因素对农民收入增长的短期影响很大,也是不可忽视的。 2.将“农业绿色全程产业链条”概念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之中,并指出在农产品市场普遍饱和情况下延长,健全“农业绿色全程产业链条”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出路所在。 3.在新型工业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农村工业化的概念。新型农村工业化除了具有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之外,还包括了从生物工程技术带动农村工业化、以绿色产品的国际化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内涵。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界定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包括传统城镇化的内涵,而且还包括了集镇化、村镇化以及以市场化和人口与企业化集群化来带动城镇化的内涵。 5.提出了在知识经济新时代,农业技术创新要以实现农业知识化为目标.并将农业知识化的内涵界定为以知识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扩大知识资本投入量,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出效益,从而不断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的过程。 6.在传统农业集约化经营范畴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内涵,并就促进新型农业集约化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