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工业化与信息化:中国的历史选择

论文摘要

面对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挑战,本文旨在国内外关于工业化和信息化各自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研究视角转向工业化与信息化二者间的内在关联性,从理论上阐释工业化与信息化在当代中国的现实矛盾、历史渊源以及对策选择,以期通过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为我国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有机结合中实现后来居上,探寻出一条科学而可行的新路子。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中国面临的双重选择。 第二部分即第一篇:总论。主要研究和阐述与本选题有关的一般原理性的问题,以为整个研究做好必要的基础性工作,所以本篇也可以说是“基础理论篇”。其中第一章,为了对工业化与信息化作出科学的界定,首先就“什么是经济”进行了再思考,特别是对西方经济学中流行的“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对有限的资源在各种用途上进行分配”的命题作了新思索,重新肯定了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定义;提出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通过生产和交换的发展不断满足人的需要是经济活动的主题;并据此从生产和交换发展史的内在逻辑出发,概括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含义及其特征。第二章和第三章,从理论上探讨了工业化与信息化在成长机理上的异同,并对科技、制度以及需求等因素在工业化与信息化演进中的作用问题,作了理论上的阐释。其研究特点是,针对国内外流派纷呈的研究现状,本文在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和西方经济学中新古典理论、新增长理论、新制度理论及演进博弈理论的基础上,抓住工业化与信息化演进中的“创新”这一主题,大胆地将“超额剩余价值转化为相对剩余价值”的原理作为整个分析中的“红线”,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结合从新的角度作了尝试。第四章进一步就衡量工业化和信息化进展程度的指标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本篇提出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1)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通过生产和交换的发展不断满足人的需要是经济活动的主题。(2)信息业并不是“第四次产业”,而是“第三次产业”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具体产业。(3)工业化面对的主要是能源等稀缺资源配置的问题;而信息化面对的则主要是信息等社会资源共享的问题。(4)工业化萌发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而飞跃发展于“第二次产业”(工业)内部的一系列“特殊的分工”之中;信息化早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中即已出现最为古老的萌芽,但却直到今天才有声有色地全面展开。6)工业化伴随的是由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向以银行信用为媒介的交换的转化,即由货币经济向信用经济的转化;信息化伴随的是由以银行信用为媒介的交换向以数字网络为媒介的交换的转化,即由倚用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转化。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成长,都离不开市场机制的椎动。从生产关系的层面上说,二者都意味着相对剽余价但生产的不断深化/超额剜余价值”或“超额利润”的不断实现,是增长和发晨之旺观经济方面的荚”机。()“发展”作为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慨念,本舅是具有多层次性的(0如果说工业化意味看发展,那么由工业化过渡到信息化,就意味着由“发展”过渡到“可持续发展”。o)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犀尔定律\ 不但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反而进一步为价值规律的客观存在提供了新的证据。O0)工业化中经济行为主体的人格主要是“理性经济人”,倍思化中经济行为主体的人格则主要是“理性契约人\ ()工业化的过程,主耍是叫合作博奔”的过程;信息化的过程则主要是非零和博奔的过程,而且主要是积极的非g和博奔的过程。工业化成长过程中,“理性经济人”之间主要是叫合作博奔”:信息化成长过程中,“理性契约人”之间则主要是“合作博奔\ 第三部分即第二沼:历史与现状。主耍是对第一部分(导论)提出的问题,作以历史性地、实证性的考察分析。该部分分为两章。第五章:世界工业化的进程和中国的差距。通过对中国工业化进程羹个历史线索的回顾和同外国的对 比,找出我们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差距;同时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 的理论分析总结出我们落伍的原因及经验教训。其中,关于“李约瑟之谜”的 谜底,本文没有按照“惯例”简单地归罪于封建制度,而是强调主要在于中国 特殊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如中国古代科学的理论特征与工业化演 变之间的距高感;中国传统手工业之发达和工场手工业发展不充分的对照;在- 国与国、国与民博弃的演化过程中“劣战略”的存活;西方列强的入侵垦终于 打破中国的“演进稳定战略”,但由于对历史的路径依赖,使旧中因的工业化不 可能大刀阔斧地层开;等等。第六章:中国在信息化进程中所处的位置.通过 实证考察揭示出中国在信息化进程中明显存在着的三大差距,即我国同发达国 家和新兴工业化困家之间的差距、我国各地区之间的差距以及城乡之间的差距。 本用在国际比较对象的选择上,没有求全求广,而是以率先走上工业化道路的 英国、目前工业化程度最高且串先走上信息化邀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