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我国股市的过度反应现象及形成机理

论文摘要

De Bondt和Thaler(1985)对美国股市是否存在过度反应的实证研究是行为金融学研究热潮的开端。过度反应问题包含对市场的有效性、投资主体的理性等金融学的基本问题的探讨。国内学者对过度反应问题同样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零星提到的多,专门讨论过度反应的少。有些文献对过度反应现象的理解和检验方法亦值得置疑。因此笔者试图廓清什么是过度反应,如何检验过度反应现象以及如何理解过度反应现象等问题。 对过度反应的研究集中体现了迄今为止行为金融学的发展脉络:从实证分析研究阶段到模型化理论解释阶段。对相关实证文献分类整理之后,笔者有代表性地讨论了我国学者张人骥等(1998)和沈艺峰等(1999)对过度反应的检验方法,并认为,形成期和检验期的时间跨度选择、样本的选择和事件研究法的应用等影响了这些学者理解和实证检验国内股市过度反应现象。运用沪市1993年1月—2001年12月的交易数据重新检验我国股市的中长期回报率反转现象,笔者得到的结论是,我国股市存在过度反应。笔者还就我国的过度反应现象与由De Bondt和Thaler(1985)发现的美国股市过度反应现象所存在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分析。 依据我国股市投资者结构和交易制度建设等的现状,并应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笔者构建起一个交易者行为模型,来解释我国股市过度反应现象的形成机理。从交易者行为模式的角度可以分析得出与传统理性观点不同的结论,即交易者的不完全理性对我国股市价格具有显著的影响。正是由于有代表性启发式认知偏差的正反馈交易者,导致了我国股市的过度反应现象。最后,为尽量减少不完全理性的交易行为和提高股市的有效性,笔者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