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产业集聚与工资:机理分析与中国省际实证比较

论文摘要

产业集聚是新地理经济学的一个核心命题。迄今的研究大多围绕着其形成动力机制及其产业与企业效率增进效应展开。实证研究将产业集聚分为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两种基本类型,大量研究揭示集聚能提高要素生产率,因而有利于要素报酬提升。问题在于,两种基本集聚类型中,哪一种更有利于劳动报酬的提升?迄今未有系统研究。本文主旨,就在于考察产业集聚的工资效应以及不同类型的产业集聚对工资的影响。本文首先通过对产业集聚理论、工资决定理论及两者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总结述评,在此基础上尝试性地梳理产业集聚影响工资的机制,并分析不同类型产业集聚的工资效应:产业集聚通过劳动力市场共享、规模扩张、技术和知识外溢以及相关产业集聚四个渠道对地区工资产生影响;产业专业化集聚影响工资的理论基础是藤田昌久等(1999)构建的工资方程,通过影响地区的市场潜能影响工资,产业多样化集聚影响工资的理论基础是马歇尔的猜想以及生存工资理论,认为产业多样化集聚是就业的补充,会降低地区工资水平。接着利用我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现实数据对所归纳机制进行验证,并且通过实证分析对产业集聚总体水平及不同类型对工资的影响方向与程度进行考察。本文从省际现实出发,通过产业总体集聚程度与分类型集聚程度两个层面分析产业集聚的工资效应,既有理论意义,又有探究我国产业集聚现状与工资差异的现实意义。在对我国28个省份2003-2011年面板数据进行现实比较和实证分析后,验证了产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有显著的正效应,且东部地区产业集聚现象最为明显。而通过东部几个具有明显集聚现象的典型省份数据的进一步现实比较与实证研究,发现产业的专业化集聚更有利于工资水平的提高,产业的多样化集聚程度与地区工资呈负相关关系,验证了马歇尔猜想在中国省际层面上成立。最后,根据本文理论与经验分析的结果提出了引导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合理转移,推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快所有制改革和市场化进程,优化产业发展模式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