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城镇化建设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论文摘要

河南省是全国的农业大省,也是粮食生产大省,然而河南省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并不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低下。当前,全国面临城镇化发展的又一历史机遇,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也会迎来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而作为中部农业省份,河南省的城镇化建设必须考虑其与农业现代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河南省城镇化建设避免牺牲生态环境、耕地、农业发展,探寻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的新型发展模式,在这个全国人口大省和粮食产量大省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经济学基础理论,以城镇化建设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作为行文的主干,立足于如何使城镇化建设过程正向作用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理性思考,分为五章进行理论分析和阐述:第一章,导论。依据河南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迟缓的实际情况,参照舒尔茨经济发展离不开现代农业支持的相关讨论,提出河南省城镇化建设是如何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问题;对国内外关于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作用关系的相关论述进行了理论梳理,认为国外研究相关问题所总结的规律性更适合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现实发展情况,而国内学者的研究更加注重中国发展中市场经济及转轨经济的客观实践。对目前中国城镇化问题的讨论,需要借鉴两者可取的理论成果。第二章,阐述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即城镇化建设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影响的作用机理。首先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演变和现代发展:城镇化就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各种资源被城市吸收,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住房构造向城镇转化的过程;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通过现代要素投入、先进技术的采用、工业化的广泛深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服务体系的建立,使用现代化和市场化的生产要素改造传统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现代化的制度组织和管理农业生产,以城市化和工业化推动改造传统组织机构,提高劳均产出水平,实现农业的专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达到现代化的过程;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传统农业改造与转型理论、中心外围理论、产业结构升级理论等吸收养分,抽象总结出城镇化建设作用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机理:即前者主要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转换和制度变迁三个方面,为农业发展提供根本支撑。在要素流动方面,城市经济人口承载力制约着农业人口是否能够真正市民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反哺力度决定着人口转移的成本大小与能力大小,城市产业结构布局决定着城市工作岗位的多少和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程度,城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覆盖水平等制度因素制约着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在农业技术进步方面,城镇工业化水平、公共教育和服务便利程度决定着农业技术的创新和传播;农业制度变迁方面,城市提供的市场广度和消费能力决定着企业化生产模式的存亡。第三章,介绍河南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现状。首先,城镇化方面,依据诺瑟姆城市发展轨迹“S型曲线”理论,判断河南省城镇化进程处于中期发展阶段,虽然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众多问题。(1)通过1978年至2012年河南省与全国城镇化水平的对比,分析得出河南城镇化水平低,发展速度滞后。(2)通过对全省18个地级市城市化水平的对比,得出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明显。(3)归纳分类全省18个城市为五类,分别为:综合型大城市、工业型城市、资源密集型城市、综合小型农业城市和其他新型综合型城市。另外城市布局从空间分布上呈现两大特征:集中沿省内几条铁路线分布和集中于豫中北和豫西南两大区域。从而得出河南省城镇化种类齐全但是分布不均。(4)依据城镇中心地理理论,具有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的城市体系标准:特大:大型:中等:小型城市=1:3:9:27。对比河南省各类城镇数目比例,得出河南省中小型城镇数目远未达到合理数量,城市功能不突出,辐射能力不强。其次,在农业现代化发展方面,参照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河南省状况,从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用11个指标综合判断,河南农业现代化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农业物资投入水平低下,人口与土地关系紧张,生产集约化程度低以及缺乏现当代化技术投入和高素质劳动者。最后,分别取非农人口比重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两个指标来衡量城镇化水平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状况,统计1957年到2012年历年数据,分析河南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的历史演变,发现1992年中国市场经济开始逐步展开后,城镇化水平一路单调上升,但是农业现代化却呈现震荡中上升的趋势。第四章,分析现阶段河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对农业现代化产生的制约效应。第一,从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心理上的差别,介绍河南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外部环境也即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第二,通过分析城市经济人口承载力、城市户籍、就业等制度安排、城市产业结构以及城镇布局等方面来确认目前城镇化建设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负面作用;第三,分析城市化对耕地资源的挤占和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发展状况,认为河南省目前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对农业制度变迁产生的制约,也即规模化经营的土地要素不足和农业商业化生产的需求市场的乏力;第四,通过分析河南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从而使开发研究农业技术进步的工业成本上升。另一方面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阶段的河南经济,却缺乏对农业的资源倾斜反哺,城乡收入拉大,农民缺乏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最终结论,河南省目前城镇化建设状况对农业现代化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第五章,针对第四章发现的问题,分别从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布局和促进协调生产要素流动三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构建一个良性互动的城乡体系,使河南省在构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以工代农、以城促乡,带动农业现代化顺利实现的战略目标。本文结论:通过对河南省情况的研究,本文认为城镇化建设确实在要素流动、技术进步、产业转化以及制度变迁方面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一方面,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跳出农业范围,到市场去寻找要素资源,以市场为基础,增加和城市之间的要素流动,才能从根本上带动农业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另一方面,城镇化建设要考虑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注重城市对农业带动和辐射作用的开发,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从有限的土地上解放和转移、接纳吸收城市新增人员,城市人口可以快速增加,规模也可以迅速扩大,同时也加速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更好的支援城市建设。本文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为:1、在选题上,现有文献关于将城镇化建设作为变量因子,研究其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适应性的单方面研究并不多。以欠发达的农业大省河南为例进行剖析,研究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机制,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2、在理论研究上,阐述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的内涵与作用机制,构建了技术、制度、人口迁移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决定要素来建立与城镇化之间的联系,探讨和阐述了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机理。在部分方面上深化了对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理论认识。3、实证研究上,分析了河南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和问题,统计了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12年的城镇化率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状况,定性总结分析了二者之间的联系以及河南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建议。可以为其他具有相同状况的地区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但是应该看到,影响农业现代化的因素众多,本文由于篇幅的关系仅从城镇化的角度考虑,难免有失全面。而且本文仅研究了河南省的状况,选取的研究区域范围不够广,和周围省份以及全国的比较少,可能对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分析把握不够全面。再者研究中的数据在改革开放前的由于年代久远,有部分不可获得导致难以避免的数据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