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研究——以工业化进程中的中美印为例

论文摘要

生产性服务业独立于制造业而发展,从而成为将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等先进生产要素引入生产过程的“传送器”、深化生产分工的促进器、社会经济发展的“黏合剂”、经济增长和效率提高的助推器、经济竞争力提升的牵引力、以及经济变革和经济全球化的催化剂。生产性服务业的深化发展,能够带来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改善工业发展环境,促进制造业生产组织结构变革和分工深化发展,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在各国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依次轮动的态势中,各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也呈现出不同的演变过程:中国制造业由于正处于“数量扩张”向“质量增进”转变的阶段,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强于美国和印度,但农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仍较低;美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逐渐下降、而与生活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不断加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脱离、“产业空心化”不断强化是其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根本原因。这证明随着工业化阶段的演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有下降的趋势,而与生活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反而逐步加强。另外,生产性服务业各子行业的产业波及效应呈现出的态势为:传统和低端子行业的产业波及效应逐渐下降,而新兴和高端子行业的产业波及效应有逐渐上升的趋势。除了这些基本结论之外,本论文对工业化进程中的中美印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其他方面的重要规律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根据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NIC)的预测,2025年将会是中美印三雄鼎立的世界,意味着这三个大国未来将很有可能主导世界工业化的演进趋势和全球经济发展的总体潮流。因此,在与美、印进行比较的基础之上,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程度和产业波及效应,及其背后存在的问题;总结工业化进程中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的演变规律,分析我国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能性;从而有助于我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早日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战略目标。本论文共分为十章,第一章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与意义,然后界定了研究对象——工业化、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产业波及的概念,接着进行本论文的重点和难点分析、提出特色和创新之处,最后形成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框架。第二章首先从传统工业化理论的演进、霍夫曼工业化四阶段论、罗斯托的经济发展六阶段理论、钱纳里的工业化标准模型理论、国内学者对工业化阶段划分的研究等方面,对工业化阶段或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进行了归纳和评述,最后提出本论文工业化阶段的界定方法,并对中美印三国的工业化阶段的进行界定。接着从“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产业互动论”和“产业融合论”这四个视角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机制。“产业互动论”中又分为分工、专业化和市场迂回论、价值链理论和竞争优势、以及生态群落理论的视角。最后对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前沿动向——工业化阶段的划分和工业化进程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互动的产业关联关系、与整个经济体系的产业波及效应、国际比较等问题进行了综述和分析。第三到第六章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分别运用中美印三国2009年的横截面投入产出表数据、以及1995年-2009年的纵截面投入产出表数据,从中美印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制造业/生活性服务业双向互动融合产业关联的横截面和纵截面分析、中美印生产性服务业与整个经济体系产业波及效应的横截面和纵截面分析——这四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第七章首先对中美印三国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特性和区别进行了总结,接着进行了深层思考——主要包括国际产业转移对各国工业化进程轮动的影响,中美印工业化道路差异对各自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以及中国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由此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目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处于较低级的阶段,生产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过少,感应度较低、国民经济对其需求不足,产业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影响力较高的优势没有充分利用、政策措施不足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对生产性服务业认识不足和研究滞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欠佳、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不足、企业创新不足等。第八章首先对中美印三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政策进行分析和比较,并总结美印两国产业政策对中国的借鉴意义。由此提出了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加强研究,提高认识;增加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加强制度环境建设,努力提高市场化水平;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和产业,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层次:提高生产性服务业自主创新能力。最后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