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播期和密度运筹对谷子光合生产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论文摘要

谷子对环境反应比较敏感,为了研究播期和密度对谷子光合生产特征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以农大10号为研究材料,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播期为主区(五水平,分别用B1、B2、B3、B4、B5表示),密度为副区(六水平,分别用M1、M2、M3、M4、M5、M6表示),通过对生育期、形态特征、光合荧光特征、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并作统计分析,主要得出如下结果:1播期和密度对谷子生育期的影响谷子农大10号的平均生育期为121.4天,对谷子生育期的影响主要是播期,密度对谷子生育期的影响较小。随着播期的推迟,生育期明显缩短。从变异系数来看,播期对生育期的影响依次为拔节期>出苗时间>抽穗期>孕穗期>灌浆期>苗期>成熟期。通过对生育期间的温度与生育期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生育期与积温成正相关,说明积温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升高;生育期与最高温度、日均温、昼夜温差呈负相关,生育期随生育期内的日最高温和日均温的升高而缩短。2播期和密度对谷子株高与茎粗的影响不同播期的株高随时间呈“S”型增长,随播期的推迟,“s”型增长的缓慢增长期所需时间缩短,快速增长期,株高增长速度加快,较快的进入“减速增长期”;但是随着播期的推迟,缓慢下降期的时间缩短。在苗期,高密度下的株高高于低密度下的株高;在拔节期和抽穗期,株高差异不明显;在灌浆期和成熟期,株高表现为在低密度下的株高高于高密度下的株高。播期对农大10号的茎粗的影响,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密度对农大10茎粗的影响,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播期和密度的互作对茎粗的影响,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茎粗在播期间的变化为B4>B3>B1>B2>B5。茎粗在密度间的变化为M1>M2>M3>M4>M5>M6。3播期和密度对谷子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叶绿素a含量随播期的推迟和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叶绿素b含量随播期的推迟和密度的增加均呈减小的变化趋势。叶绿素a+b的含量随播期的推迟和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叶绿素a/b随播期的推迟和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对叶绿素荧光指标进行经多重比较得出,初始荧光Fo的最大值出现在B5M1,Fo的最小值出现在B2M4。最大荧光Fm的最大值出现在B1M4,Fm最小值出现在B1M1。Fv/Fm的最大值出现在B2M4,Fv/Fm的最小值出现在B5M2。经方差分析得出:初始荧光FO在播期和密度间差异显著,在播期和密度的互作下差异变化不显著。最大荧光Fm值在播期间变化差异极显著,密度对Fm的影响差异不显著,播期和密度互作对Fm的影响差异极显著。播期、密度和播期密度的互作对Fv/Fm影响,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Fo和Fm值均随播期的推迟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趋势。Fv/Fm的值随播期的推迟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Fo和Fm值均随密度的增大呈现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Fv/Fm的值随播期的推迟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4播期和密度对谷子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播期和密度与产量构成的相关分析表明:播期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密度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播期对稳数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为-0.63,对穗粒数的影响达显著水平,相关系数为-0.38,产量与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3,说明影响产量的最主要指标的是穗数。产量构成的回归分析表明:产量与播期和密度的回归方程为:Y=-55547.13+886.29X1+385.51X2-3.37X12-2.86X22-1.39X1*X2。在5月5日播种,密度控制在37.38万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为6558.21kg/hm2。穗数的回归分析表明:播期和密度对穗数影响的回归方程为:Y=-443.67+6.8974X1+3.4687X2-0.0256X12-0.0182X22-0.0160X1*X2,得农大10穗数最大的农艺方案为,X1=120.19,X2=45,即在5月1日播种,密度控制在42万株/hm2时,谷子农大10号单位面积的穗数达到最大为55万穗/hm2。穗粒数的回归分析表明:播期和密度对穗粒数影响的回归方程为:Y=-23359.29+542.67X1-168.14X2-2.23X12-0.10X22+0.96X1*X2得农大10穗粒数最大的农艺方案为,X1=123,X2=7.5,即在5月5日播种,密度控制在7.5万株/hff时,谷子农大10号穗粒数达到最大为8829粒/穗。千粒重的回归分析表明:播期和密度对千粒重影响的回归方程为Y=-1.4608+0.0641X1-0.0335X2-0.0003X12-0.0006X22+0.0004X1*X2得农大10千粒重最大的农艺方案为,X1=140,X2=22.11,即在5月20日播种,密度控制在22.11万株/hm2时,谷子农大10号的千粒重达到最大为2.689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