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春秋》“礼”论——以《春秋榖梁传》为中心

论文摘要

本文以《春秋》的礼学思想为对象,以《春秋榖梁传》为中心,通过对《春秋》文本的解读以探究《春秋》礼学意蕴。春秋末期,社会陷入深重的危机而处于一种“失范(anomie)状态”,究其原因,是作为指导群体和个体行为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礼”的崩解造成其无法有效约束群体和个体的行为所致。对于以文自任的孔子来说,其职责就是改变这个无序的世界,在更高的意义上,重建文武周公时代的礼乐文明,因此孔子在继承周礼的基础上主张“以礼让治国”但终不为诸侯所用,故晚年归鲁,作《春秋》。无论是史书的选择、史事的筛选,还是书的笔法,孔子均以“礼”为准绳,可以说,《春秋》乃孔子本礼之作。与《春秋》密不可分的是《春秋》三传,三传虽阐释路向各不相同,但在义理上皆通于“礼”。其中又以《榖梁传》“善于经”,解经“精深”,故这里选择《毅梁传》来解读《春秋》的礼学思想。“礼”的崩解主要以宗法伦理的崩溃和政治秩序的失序为表现,而“礼”之所以崩解,一方面是因为作为“礼”的合法性基础的“天命”信仰发生了动摇,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周王室衰微后无法再以政治强制力保证“礼”作用的发挥,而诸侯在势力崛起之后不甘受制于“礼”,试图通过种种方式冲破“礼”的束缚。要拯救无序的时代,就要解决根本的问题,因此,孔子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解决“礼”的合法性危机。虽然天命信仰发生动摇导致了“礼”的崩解,但“天”在春秋时期仍然是一切的根源和终极依据,所以孔子仍将“礼”的来源诉诸于高的“天”,但孔子也看到,将“礼”与“天”联系起来可能会拉开“礼”与人的距离,毕竟“礼”与人紧密联系才能具有重建社会秩序的重大意义,所以孔子又将“礼”制定的依据诉诸于人内在的情感。对于已经全面崩溃的宗法伦理和失序的政治秩序,孔子认为应当以“礼”为本救之。具体而言,就是待亲以“礼”,重整宗法伦理,为政以“礼”,重建政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