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孔子生命情态观研究

论文摘要

孔子理想的生命情态是君子式的生命情态,要成就这一生命情态需要从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个方面入手,这四者分别对应着道德修养中意、知、情、行四个方面,是孔子生命情态观的主要内容,也是孔子努力成就自身君子式生命情态的立足点。“志于道”是生命之向往。孔子认为学者需先立志,志是行为的导向,孔子强调“志”的重要性,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孔子的“志”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志于道”的过程是“知天命”的过程,“知天命”即知晓上天赋予个人的存在使命,这个存在使命是基于个人天赋性情且结合后天培养成效而定的,是因人而异的。“知天命”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知天命之当然”与“知天命之所以然”,第二阶段是“知命有穷通”,知命有穷通故能修己、博学、深思以待时机。在行道途中,要秉持“勇”和“诚”的精神,一方面要“诚”于自己志向,保持信念不动摇:另一方面要“勇”于践行,不因艰难困苦而退缩。“据于德”是生命之执守。“据”是执守义。“德”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双重意义,一方面,“德”指的便是“得”,是行而有得于心的那部分所得;另一方面,“德”指的是道德修养的过程及应持的方法,“德者,性之端也。”①德,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孔子认为至高的德是“中庸”,“中庸”的含义是指对“中”这一普遍真理的具体运用的方法。中庸之道在具体运用于实践之中时,体现为“中正”、“中和”、“时中”和“权中”四项法则。孔子还主张用“比德”的方式来观照自然物,发掘其中蕴藏的人格美。“依于仁”是生命之不违。“依”者,不违之谓。②“仁”是爱人之心,是人生来所共有的向往“善”的质性。孔子强调依于仁而行,“无终食之间违仁。”(《论语·里仁》)“仁”在外发为具体行为时,须受到“义”与“礼”的节制,其中“义”是“心之断制”,是内节制;“礼”是人际交往规范,是外节制,仁、义、礼三者三位一体。“游于艺”是生命之涵咏。“艺”指的是礼、乐、射、御等技能或艺术。“游”有两重含义,一是指现实之游,即游学、游教、求学等,是一种学艺、习艺的方式、方法;二是指精神之游,是在对“艺”熟练掌握运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主体与客体完全和规律性的一种化境,体现了顺然、安然、悠然、陶然的自由境界。孔子“游于艺”思想体现出“美善相乐”的特质。孔子理想的生命情态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表现为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完美交融,其次表现为社会性与主体性、内向性与外向性的统一,后表现为“文”与“质”的统一。孔子的生命情态观对于解决目前道德领域存在的知、情、意缺失问题,帮助人们重新构建精神家园,有不可估量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有助于引导大众向善,淳化社会风俗,帮助人们提升人性修养,从而成就善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