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孟子、荀子人性论的比较

论文摘要

人性论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早在《逸周书》中就已经有了后世人性论的源头了,真正开始明确地讨论人性问题的是孔子,虽然只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一句简单而显得模糊的话,但是开启了后人对人性问题地争论和追问。以祖述孔子为己任的孟子和荀子都从孔子出发,却提出了几乎完全相反的人性论,追问孟子与荀子在人性论问题上产生差异性的原因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本文从三个部分对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做出比较。第一部分介绍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首先,从两个方面分析孟子的人性论。第一,孟子把握人性的基本原则,分别是整体性原则和差别性原则。孟子从“性”、“命”的统一性中把握人性,肯定了人是“性”和“命”统一的存在。同时,孟子将人之性和动物之性区别开来,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殊性就在于“由仁义行”的仁义规律性。第二,孟子关于人性是什么的具体观点,提出了“性善论”,并从可直观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个方面阐述了“人性本善”。接着从两个方面分析荀子的“性恶论”。首先,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德性是人为的结果,荀子将人性理解为人的自然之性,人若顺应人性行事,必将导致恶果。其次,荀子通过对孟子的“人性本善”的批判,确立了自己的“性恶论”。第二部分分析孟子和荀子同出于孔子,却出现如此之大的分歧的原因。第一,“儒分为八”。从孔子入手,分析儒家思想分化的原因,儒家分化之后,孟子和荀子分别继承了不同的思路脉系。孟子侧重于对孔子“义理之天”的继承,荀子则侧重于对孔子“自然之天”的继承。第二,孟荀的哲学立场不同。孟子是生存论的立场,而荀子是经验论的立场。第三部分阐述孟子和荀子对人性修养的观点。简单来说,就是孟子注重“修心”,荀子注重“修身”,并将其推广到整个社会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