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先秦儒家审美教育哲学初探

论文摘要

先秦儒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审美教育的特殊教育功能,提出了许多富于哲理又可以具体实施的审美教育观点。先秦儒家审美教育的思想注重强调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强调“知行合一”、“内圣外王”,强调以亲身实践来感知现实世界,不断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素养。孔子倡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游于艺”及“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审美教育观。孔子说:“仁者人也”。这不但要求人要爱人修己,更要注重人的本质特征,人必须有赖以生存的物质生产资料,必须得到繁衍和延续,必须具有道德文化等精神层面的伦理约束和加强。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在教育思想上的表现就是使教育完全成为以“仁义”为核心的人伦道德教育,以内在道德情感的自觉培养为中心的人性修养得到突出重视,传统礼乐的社会教化功能及其在人性成长中对道德情感的陶冶、塑造功能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孟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明确提出“德教”概念,“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强调要“教人以善”。荀子是先秦儒家审美教育的集大成者。荀子认为,人的个体可以通过自觉地学习、实践,达到“积善成德”,他强调人的自觉塑造。荀子的审美教育的实现途径是“化性起伪”,强调个体自觉地积善修身,尤其重视社会性的礼乐教化。在孔孟的基础上,荀子进一步提出“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荀子·劝学》)的观点,把美育的实施对象直接指向人。先秦儒家的审美教育思想中,无论是孔子的“里仁为美”(《论语·里仁》),还是孟子的“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下》),或是荀子的“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荀子·劝学》),都把人的内在修养的提高和完善,作为审美教育追求的高境界。不仅如此,在教育的问题上孔子还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等教育思想。《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强调知行合一。从修身做起,进而治理家庭,治理国家,治理天下。《中庸》强调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在两端中寻求契合点,在动静变化中做到恰到好处。先秦儒家教育哲学中的审美教育理念包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审美观念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其中蕴含着为人处世、净化心灵、提升人自身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的深刻哲理及人生智慧。其深邃的哲理思想不仅对于古人的思想、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以及社会制度等诸多方面均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即便是在当今社会亦能够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先秦儒家认为只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使受教育者的感情、理智和意志得以协调,精神得以解放,人性得以完善,个性得以发展,真善美与自由相统一的人生境界才能够得以实现。先秦儒家学派教育哲学思想中的审美教育是其重要思想之一。审美教育的特殊教育功能是诸如德育、智育、体育等其他教育所无法取代的,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它使人们通过对生动、具体、可感的美的形象的直观感受,激发和净化感情,潜移默化的起到教育作用。同时,审美教育和其他教育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从而使受教育者的人格得以完善。先秦儒家学派审美教育思想的诞生,是在整理、研究与实施“六艺”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的。审美教育具有协调情感和理智,个性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功能。人发现美的能力主要是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出来的,审美教育通过审美活动来直观美,在美的形象感染之下,促进感官对形式感知反应得敏锐,使内在的情感更加丰富,从而形成一定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欣赏及审美创造的能力,为受教育者发现、欣赏以至于创造美奠定心理基础。同时,在审美的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人格得到陶冶,精神境界得以升华,理智得以启迪,在不知不觉之中整个精神面貌有了新的变化。借鉴先秦儒家审美教育的思想,结合当代社会实际,使审美教育中的陶冶与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提升受教育者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加强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高度的道德自觉性,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从而真正做到内外兼修、知行合一,提升审美感受力和审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