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议论真伪:考证《孟子》3A:5

论文摘要

对于现代的读者来说,翻译那些有着超过两千年的历史的文本中,无论是由思路难以费解人们所书的,改的或者是编辑的文本,总会遇到很多的麻烦。在这个过程中,关于文本真实性的问题也被提出,而这使得一切变得更加复杂。近来,人们在研究古代中国文本分析这一领域取得很大的进步,并且大多数的研究都集中在孔子和论语。论语.虽然没有孔子和论语那么受欢迎,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孟子,同样提出了很有趣的想法。与其他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一样,《孟子》也就翻译文本真实性提出了疑问。本文的重点将放在研究《孟子》一书中,滕文公上的第五段(《孟子》3A:5)中的一段话的真实性上。在这段话中,孟子通过中介与一位叫做夷之的墨者辩论,说明了这位墨者是怎样背弃了他的学校的教条。我的假设是,这个辩论只是为了抬高孟子贬低墨家而捏造出来的。我希望能够通过改变这段话的真实性来证明我的观点。在证明我的观点之前,有很多的问题必须先解决。首先,怎样能够证明一篇文章的真实性呢?定义一篇文章的非真实性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其次,一些关于一般背景下的古代中国的哲学话语需要被提出。不同学校的学者们是怎样交流的?我们今天能够读到的那些文章在战国时期已经能够流传了嘛?我将运用Paul Fischer在他的文章“伪辩学理论和多形态的文本范例”中关于真实性研究的理论来证明本论文中关于真实性的问题。接下来,我会简单的讨论《孟子》一书和它所提出的“问题”。我将这些问题列出如下:·当我们在翻译古代汉语文章时会遇到那些问题昵?·古代汉语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关于诸子和子书我们怎么看?·关于真实性问题我们怎么看待?再接下来,我会提出之前提到过的Paul Fischer在3A:5提到的理论,同时讨论下列问题:·这段话与文章的其他部分有什么关系?有什么不同点?·这个观点是如何被提出的?·夷之是谁?·爱无差等该怎么运用?通过我的研究,我希望给出一些关于古代汉语哲学文本的翻译和证明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