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钱德洪“四句教”研究

论文摘要

钱德洪是王阳明晚年的大弟子,他以“笃实”著称,为阳明著作的收集和编纂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对于钱德洪的哲学思想,当前学术界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主要集中在天泉证道时他与王龙溪有关“四句教”的争论,并且大多从本体或者工夫的其中一个角度进行分析,难免偏颇。本文正是试图采用纵向研究的方法,以时间为线索,从本体与工夫合一的角度系统地论述钱德洪对王阳明“四句教”的体悟,试图更加全面地把握钱德洪的哲学思想,弥补前辈学者的不足。在文章的第1章钱德洪的生平及学术进路中,笔者首先在分析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钱德洪的生平作了简要的梳理,从历史史实的角度初步了解钱德洪其人。接着,通过对具体年代进行分析,以其对王阳明“四句教”的体悟为中心,把钱德洪的思想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嘉靖六年(1527)的天泉证道和严滩问答时期;第二个阶段是嘉靖二十年(1541)到嘉靖二十二年(1543)的狱中体“心”时期;第三个阶段是钱德洪晚年对“无善无恶”说进行批评的时期。文章接下来的部分就是按照这三个发展阶段逐一展开。在文章的第2章天泉证道和严滩问答中,笔者在分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王龙溪的“四无说”、钱德洪的“四有说”和王阳明的“四句教”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比较,指出“四无”和“四有”都只是“一偏”,只有“四句教”才是统摄者的“全”。而此时钱德洪的“四有说”只是从“有”的角度对王阳明的“四句教”进行理解,只认识到“为善去恶”之“有”的工夫,并没有认识到“无善无恶”之“心体”,在他看来,说“心体”“至善无恶”更好些。在文章的第3章狱中体“心”中,笔者首先着重对《复杨斛山书》中钱德洪对“无善无恶”之旨的体悟进行逐级研读,然后对相关佐证性文献进行分析,认为此时钱德洪对王阳明“四句教”的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已经有了深刻的体悟,他的“施功于无为,乃真功也”的思想也已与王龙溪非常接近。在此基础上笔者分析了钱德洪狱中体“心”的意义,认为狱中体“心”实际上就是对“四句教”“无”的层面的理解,钱德洪此时的思想已经达到“有”与“无”统一,本体与工夫合一的境界。在文章的第4章晚年对“无善无恶”说的批评中,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看出,晚年的钱德洪已经认识到,“无善无恶”之“心体”如果不与“为善去恶”之工夫结合起来,就会走向“务虚”、沦为“虚寂”。因此,他在《复王龙溪》和一些逸诗中对“无善无恶”说进行了省察和批评,并且重申自己的“事上磨炼”思想,主张将“为善去恶”的工夫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这就在“有”与“无”相统一的基础上,把工夫终落实到“有”。在文章的结论部分中,笔者从“有”与“无”统一、本体与工夫合一的角度对全文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且明确了后续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