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诚”的理论建构——试论儒家道德体系的理论化过程

论文摘要

儒家作为我国重要的学派之一,其伦理道德思想对国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而“诚”作为儒家道德思想的源头之一,在儒家道德体系的理论化过程中至关重要。所以,对儒家道德体系理论建构的过程,本文主要从以下三部分来进行说明:第一部分主要简述了早期儒家“仁学”道德思想体系的内容。首先,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伦理道德思想就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仁”又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由此建立起来的仁学思想体系,无疑就是其道德思想体系的精华所在。它的终目的就是想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理论体系,而道德理论体系的建构需要其哲学思想的结构来作为支撑。在儒学这块就是通过“诚”,这个儒家道德体系理论建构的核心范畴来实现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先秦时期儒家道德思想体系的理论建构过程。首先,讲述了“诚”的起源问题和具体含义。在起源上,分别从辞源、观念角度和范畴界定上进行了说明。具体含义在宋时开始清晰起来,即真实无妄和诚实无欺。其次,主要介绍了先秦时期儒家“诚”的思想及理论建构和《易传》的思想体系内容。《大学》从反面训“诚”为“毋自欺”;《中庸》第一次从本体论的角度认为“诚”是贯通天道和人道的中介,并被赋予了道德和哲学的双重含义;孟子从人的内在性上提出了“思诚”的命题;荀子与孟子相反,从外在自然和社会的基础上对“诚”进行了阐述。但先秦儒家对“诚”的这种理论建构的体系并不系统和严谨,在对“诚”进行本体论的叙述时,并未对“诚”的自然之道进行理论描述,像《易传》中关于自然之道和天人贯通的理论成就就未得到重视和发挥。而且对“诚”在贯通天道和人道的过程是为何如此和如何可能的问题,也未给予相关解答,包括这个过程和贯通的方法,也都是比较含糊的。第三部分主要讲述了儒家道德思想体系理论建构的完型化过程。李翱以《中庸》为依据,把《易传》中具有本体论色彩的概念“易”和“道”引入其中,试图给“诚”的自然之道进行理论完述,这给“诚”由道德观向本体论的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周敦颐以此为方向,采用《中庸》和《易传》互训的模式,从而为理学本体论的建立提供了宇宙论的基础,使“诚”的宇宙观和道德观统一起来,并提出了“主静”、“无欲”的修养途径。但周敦颐并未解决本体一贯性的问题,二程则将“诚”上升到高的哲学范畴,并以此为中心构筑起了伦理的存在论,创立了以“诚”为媒介的天理论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贯通天道和人道的“诚敬”之法,从而给自己的理学由宇宙观过渡到伦理学的逻辑链条进行了完备。而朱熹作为儒学的集大成者,在继承和总结“诚”的已有思想上,推演出了“诚”是“理”的“真实无妄”性,指出了“心”的诚意之处和“诚”就是性的看法。总之,“诚”学到了朱熹这里,发展到了高峰。综上所述,孔子建立的仁学思想体系,是儒家道德思想体系的第一次系统化的阐述。因为其理论不足,遂出现了以“诚”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而“诚”从西周时期开始出现,在先秦时期其思想就得到初步发展,直到宋时,“诚”的理论建构体系才得以发展完善,儒家道德思想体系的理论建构才得以基本完型。虽然明清以后“诚”的思想有所发展,但也都是对以前思想的进一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