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孟子良心思想研究

论文摘要

孟子性善论是长期困扰学术界的理论难题。原因有二:其一,人们没有区分孟子所言性、善的不同层面内涵;其二,传统的二分思维模式无法对孟子所言性、善的不同层面内涵给予合理的定位,以至于混淆了人禽之别、圣凡之别两个不同层面。因此,解决孟子性善论的理论困境就在于突破传统的二分思维模式,将孟子所言的人之为人之性、善的根据层面与规范层面区分开来。孟子是以心善论证性善,因此,明确孟子所言心的内涵,是突破孟子性善思想研究的关键。通过“四心”与仁义礼智的两种不同关系就可以揭示“四心”的双重内涵:其一,“四心”是仁义礼智的端源;其二,“四心”是所落实的仁义礼智。与心相应,才、性、情也都具有双重内涵:一是人之为人的根据即为善的能力之性,二是人之为人的落实即仁义礼智之性。而善也具有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善的根据即善德之善,二是善的落实即善行之善。因此,孟子的性善思想就包含从善的能力而言的性善论和从仁义礼智之性而言的性善过程论两个方面。性善论阐明了人禽之别,是成圣的根据;而性善过程论则揭示了圣凡之别,说明圣人是后天修养的结果。良心揭示了孟子性善思想的双重内涵。通过道德情感、礼义等道德规范,以及良心的自我反思,良心体认到自身的存在。良心的自我体认包含两个环节:一是体认到自身所存放的仁义礼智,二是由仁义礼智体认到内在的道德根基。良心除了自我体认发现自身以外,还可以通过“天之所与我者”来确认。而良心与天具有双重关系,体现在“天之所与我者”和“尽心知性知天”中,这双重的关系揭示了良心的双重工夫。良心的立本工夫是明“天之所与我者”,阐明成就道德的根基。良能、良知是成就道德的根基,是善、恶的终判断根据。良心的存养工夫是“尽心知性知天”,是良心的内在根据与人文环境互动形成自身内在规范的过程。通过良心的存养工夫,揭示良心自身具有道德根据、道德情感、道德规范三重内涵,具有自主性、普遍性、根源性、创生性、情感性、活动性、成长性、存养性、规范性、自反性的特性。良心的这些内涵和特性说明自身正是道德生命,而良心是道德生命就可以解释性善思想的双重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