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和政治关系比较研究

论文摘要

道德和政治在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整个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两个主题在二者思想中是具有实践性的,因为它们的对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关的事。本论文通过对两者的道德观和政治观的分析,来了解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解释在孔子那里道德与政治关系与亚里士多德心目中的道德与政治关系的异同,并且试图提出二者那里的德政关系对当代人类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处于春秋末社会动乱时期的孔子认为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礼崩乐坏”。在寻找怎么样能够避免使整个社会陷入困境局面时,孔子提出了“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观点。所谓“修己”指的内圣的工夫,个体的道德修养。而所谓“安人”、“安百姓”指外王的工夫,个体向其他人、对社会、甚至对整个天下的工夫,个体的政治关系。以“修己”为基础,到“安人”为目的是孔子那里德政关系的秩序。后代人把孔子的这个观点概括为“内圣外王”。“修己”及“安人”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因为这两是同一件事情发展的不同阶段,那就是“仁”。虽然孔子没有给“仁”明确定义,但是它的广义近于“爱人”以及“爱人”的不同表现。也就是说,从“修己”到“安人”及“安百姓”是爱人的全面性的表现。这也表明在孔子那里道德与政治关系密切,甚至道德与政治目的的统一。而在亚里士多德那里,道德与政治关系应该从两角度看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由于亚里士多德讨论的人是城邦的人,而城邦是唯一个人可以形成德性而过幸福的生活的共同体,并且城邦的建立属于政治活动,因此,政治是道德的前提和基础。从个体角度看,道德是政治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具有权利参与城邦政治活动的人首先是形成德性的人。本文所试图证明的是,在经济全球化带来不少挑战的情况下,文化交流和互相补充的必然性;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和政治的目的相统一的观点,对于如何解决目前道德与政治分离导致政治工具化(利害冲突管理的工具)、甚至非人道的局面,和道德形而上学化的现象的困境,具有启发性的作用。为了达到我们选定本论文的目的,并且,由于本文属于比较哲学,我们是通过将比较方法论和概念解释结合起来而达到目的,揭示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和政治关系比较的当代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