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谢良佐仁学思想研究

论文摘要

作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程门二杰”之一的谢良佐,继承了程明道体用合一的观念,在理学体系中主要论述了仁学思想。本文立足于仁学在中国古代的发展脉络和宋明儒学的传承转向关系,客观分析、论述和评价谢良佐仁学思想的特点及其仁学思想对宋明儒学的影响。谢良佐的仁学思想包含以生意论仁、以知觉训仁、以日常体道、以实理论诚、以常惺惺论敬和以求是论穷理等内容,而这些内容又体现了重视体悟、体用合一、以禅证儒的特点。谢良佐的仁学本体论承明道而来,重视“知觉”和“生意”,强调天道和人道的可感知性,注重对自然和万物一体的论述,呈现出天人合一的特点。同时他又非常重视仁体的诚实无妄特性,将“诚”上升到了“实理”的高度。在工夫论上,谢良佐认为,对仁体的识认和践行,主要靠知觉(直觉)体悟的上达工夫(即牟宗三所说的“逆觉体证”),同时又离不开求是穷理的下学工夫。这种偏重上达识仁而不强调下学穷理的致思路径,与儒家传统上偏重下学而少论上达的下学上达思路相比,存在明显的不同。唐宋以降,面对儒学式微而佛道盛行的形势,儒学要想振兴,迫切需要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因而,儒者对佛学、道家思想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谢良佐借用了佛家的“觉”和“常惺惺”等说法,来证明直觉和上达识仁工夫的重要性,将“以求是穷理”的思想终指向了“寻个是处”的识仁工夫,走了一条“援佛入儒”、“以禅证儒”的路子。但这并不等于说,上蔡的仁学工夫论与佛家的上达而下学思路无异,因为他还有一套独特的“辟佛”思路。在洛学的传承和宋明理学“明道--上蔡--象山”和“伊川--龟山--元晦”的转向脉络之中,谢良佐的仁学思想,尤其是他对“心”和“觉”的重视,承明道而来,启陆王而去,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另外,他的诸多思想,比如对“以实理论诚”和“以常惺惺论敬”的观点,对性学派和理学派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客观地评价上蔡仁学思想的特点,不可一味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