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修养论视域下的“致良知”及其价值

论文摘要

本文所要讨论的“致良知”说,在某种意义上即是王阳明的道德修养论。在王阳明那里,良知具有创世和道德评判之功能。这为个体认识并提高道德修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修养依据,并且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皆有,这不但提高了人在修养中的主体地位,而且强调了人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只要愿意做致良知的工夫,那么,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在做道德修养工夫中,王阳明强调内外兼修——求诸内心和格之外物,两者不可偏执一端。王阳明指出具体的修养途径,如立志、诚意、除私去弊、循序渐进等等,这对个体做道德修养工夫具有积极地指导意义。王阳明的一生就是其道德修养的一生。他早年求学博采众家之长,以倡明圣学为己任;在为政期间,他行德政,重视推行教化,所到之地,兴学校、立社学、建书院,讲授圣贤之道以移风易俗。王阳明所推行的道德教化措施,对我们当今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也极具启示意义。文章第一部分从“致良知”的提出这一问题着手。考察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王阳明“致良知”提出的历史大背景加以考察,当时政治的腐败、经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文化上程朱理学趋于僵化等等现状,呼唤新的理论来解决当时社会面临的各种危机。二是,追寻王阳明的理论求索过程,这部分主要以他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考察王阳明从幼年到三十四岁之间成学之前对“第一等事”的寻求,涉及相关内容有王阳明对佛老之学的接触、对格物之学的执着与困惑,对兵法的研究以及对辞章之学的沉溺和与湛甘泉的相约倡明圣学等等,对王阳明成学前的人生经历和思想状况作以全面的呈现。三是,考察王阳明三十五岁到五十七岁中体悟成学。文章第二部分着重讨论王阳明“致良知”的修养论内涵。文章主要从两方面来详细阐述:一方面论述良知实为王阳明修养工夫的理论基础。并进一步阐述良知的四个特点:具有创世功能、是道德评判标准、永存、人人皆有。这些特点为人们做修养工夫提供了前提。另一方面,深入探究其修养的途径。此处介绍王阳明“求诸内心”和“格之外物”不可偏执一端的修养工夫。这一修养途径不但足以解决朱陆修养困境,而且可以丰富修养论的内容。文章第三部分依据史料考察王阳明“致良知”在实践中的开展。此处主要从他创办书院讲学,以及他为政期间所推行的教化措施来探究。王阳明通过创建书院来弥补官学之不足,通过书院讲学来倡明圣贤之道。为政期间,王阳明行德政、重教化,爱民如子;量情法重悔改,促贼逆去恶从善。他推行道德教化的措施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必将给予积极的启示。第四部分主要论述王阳明“致良知”的价值,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论述。本文在以史料为依据的前提下,通过追踪王阳明一生的求学和为政经历,来探析其“致良知”说的修养论意义,以期对个体道德修养的提高、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构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