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高等教育产品混合供给的效率研究——基于教育部直属高校办学效益的Malmquist指数评价

论文摘要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对具备知识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不断提高,并且在人力资本论和“教育机会均等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等理念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开始大幅扩张。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生产能力和效率也开始成为决策层和学术界关注的两大焦点。但是,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公共资金变得越来越匮乏,尤其是在社会医疗、保险等其他公共服务的资金需求也在快速膨胀的今天,情况更是如此。一方面,高等教育的经费供给总是处在紧张的状态中,但另一方面,经费的需求总是在不断膨胀。因此,高等教育势必要长期陷入这样的经费供需矛盾关系之中。当公共教育面临信任和财政的双重危机时,人们才意识到政府作用的局限性,由此引发对市场作用的重新关注。当然了,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都存在弊端,都会出现失灵的现象。这样一来,如何界定政府和市场在高等教育产品供给中的作用,以及高等教育产品在这种由政府和市场混合供给模式下的效率结果,才是决策层和学术界更为关注的焦点。在政府介入的情况下,公共产品的供给是可以实现帕累托有效的,林达尔和萨缪尔森对此都给出过证明。但是,在确定政府和市场有关教育产品最佳供给量的问题时,无论是林达尔的局部均衡还是萨缪尔森的一般均衡,都存在严格的假设条件。由于现实经济社会中这些假设条件是不可能完全获得满足的,因此,在高等教育产品的供给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存在效率损失的问题。其次,科斯定理虽然为高等教育产品的市场供给提供了理论依据,但科斯定理的效率解是不确定的,因此,我们无法确定高等教育产品的市场供给会产生怎样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市场供给根本无法实现教育公平。而混合供给既是对高等教育产品供给中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一种矫正方式,也是改善高等教育产品供给效率的现实选择。有鉴于此,本文采用相对效率的概念,对68所教育部直属高校进行效率评估。教育部直属高校为公立高校,其生产方式属于公共部门生产,而在提供方式上则是由学生个人(或家庭)和政府共同承担,因此,从高等教育产品的提供和生产角度来讲,完全属于混合供给方式。另一方面,近年来,高校生产率的显著提高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这种生产率增长的变动是由于政府政策的外部推动,还是高校内部资源配置结构优化的结果,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一个完全有效率的世界里,生产率的增长就等同于技术进步。然而,在现实世界中无效率是一定存在的,生产率也不能再被解释为技术变革,除非要么不存在技术无效率,要么技术无效率不随时间变化。如果上述条件都无法满足,那么,生产率就要被重新定义为效率变动的净效应(或相对现有前沿的运动),及生产前沿的变化(或技术变革)。从政策的角度来看,区分效率变动和技术变动是十分必要的,对于那些关注技术变革的决策者来说,由于无效率导致的生产率增长变动,可能意味着不同的政策建议和政策导向。但无论怎样,在对中国公立大学的生产率知之甚少,甚至是对整个产业的生产率水平都不甚了解的情况下,是无法判断生产率的改进是由于效率的提高,还是由于技术的进步,亦或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上述问题,本文尝试对现阶段“混合供给机制”下的高等教育产品的供给效率,及其引起生产率变动的技术或效率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以期能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有益的理论和实证依据。全文共分七章,各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在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理论和实践意义之后,综述了国内外有关高等教育产品混合供给的相关研究成果,同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系统分析了教育产品提供效率的相关理论。主要从混合产品理论、教育的正外部性理论、外部性的内部化理论以及成本分担理论对此进行分析。第三章详细探讨了高等教育产品的混合供给问题。第四章分析了高等教育产品的混合提供和混合生产问题。第五章分析了高等教育机构的办学效率。第六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中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考察了中国68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从2004-2008年的生产效率增长情况。第七章为全文的结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