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中国高校扩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和工资调整研究

论文摘要

在人力资本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影响下,许多国家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过高校扩招。中国自1999年开始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至今十年有余。为了得到关于中国大学生就业与相对工资现状的正确认知,厘清有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认识误区,文章首先做的工作就是对中国大学生就业和工资调整现状进行客观深入地考察,在此基础上试图从根本上找到现有市场结果的成因,对大学就业市场的现状给予客观的经济解释和评价,进而探讨现有市场结果有无改进的可能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文章首先运用供求原理对高校扩招后可能发生的相对工资和就业调整结果进行分析。重点考察了大学生劳动力与非大学生劳动力相对供给、相对需求和相对工资三个变量。分析结果表明高校扩招后就业和工资调整可能由于市场类型不同和相对需求变动而呈现出不同结果: 1.如果市场富有弹性,相对需求变动幅度小于相对供给,那么在现实经济中就会观测到相对工资降低并且就业增加。2.如果市场富有弹性,相对需求变动幅度大于相对供给,那么在现实经济中就会观测到相对工资上升并且就业增加。3.如果市场缺乏弹性,那么相对需求与相对供给之间的相对变动幅度将主要影响就业,现实经济中应该会观测到工资基本保持不变。文章接下来对中国目前大学生工资和就业调整的现状进行检验。首先通过检验中国教育收益率来考察大学生劳动力与非大学生劳动力的相对工资。检验结果表明:与扩招前相比,中国的高等教育收益率一直在持续下降。在高校扩招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前的2000年相同条件下每多接受一年的正规教育可使收入提高8.9%。到了2004年,每多接受一年正规教育,收入只能增加5.6%,而到了2006年,这一比率继续下降至5%。这一检验结果表明,扩招以后大学生劳动力收入的增长速度远不及非大学生劳动力收入的增长速度,大学生劳动力与非大学劳动力的相对工资一直在持续下降。接下来文章运用经济计量的方法对大学生就业概率进行的检验表明,条件基本相同的大学毕业生,其就业概率在扩招后的低点迅速回升。表明大学生就业在扩招之后确实曾经迅速下降,之后随着相对工资不断下降,就业又开始迅速回升。最后,将两项检验结果——相对工资降低和就业概率先下降后上升——与前面的供求分析相结合发现中国劳动力市场实际上是富有弹性的劳动力市场,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劳动力相对需求的增加一直滞后于相对供给的增加。文章在检验结果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工资和就业调整结果加以解释。考察美国高校扩招的案例并与中国的情况加以比较发现:同样经历了高校扩招的两个大经济体的市场反应即相同又不同。相同的是,美国在4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高等教育扩招,起初美国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呈现出了和中国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相同的趋势,教育收益率不断下降,相对需求增加缓慢。所不同的是,自80年代以来,美国的高校扩招仍在继续,甚至有加速的趋势,但教育收益率不再下降,反而快速稳定地持续上升,表明相对需求随着大学生劳动力相对供给的增加也在快速增加。那么中国大学生的相对工资是否也会遵循这样一条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路径呢?若要回答这一问题,最为关键的是要考察大学生相对需求为什么会增加。文章借用内生技术进步模型进行分析发现,相对需求的增加源于技术进步类型发生的变化,而技术进步路径变化主要源自高校扩招所导致的人口质量改变。模型的逻辑表述如下:大学生劳动力相对供给的突然增加,首先导致大学生劳动力与非大学生劳动力之间相对工资下降,降低大学生劳动力的相对使用成本,从而自发地增加了产品生产企业对于大学生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和使用。市场上大学生劳动力使用数量的增加扩大了与大学生劳动力互补(具有技能偏态性)的技术进步的市场需求。与大学生劳动力互补的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的扩大增加了技术研发企业对于技能偏态性技术进步的研发激励,最终使得技术进步向与大学生劳动力互补的路径发展。最后,随着偏向与大学生劳动力互补的技术进步类型逐渐被企业接受和应用,产品生产企业对于大学生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也相应增加,促使大学生劳动力相对需求曲线发生右移,使得均衡的相对工资回升。这一内生技术进步模型从技术进步的角度解释了大学生劳动力相对需求增加的原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理论参照。但是模型对于相对需求增加的解释并不全面。首先,模型结论——高校扩招必然会带来技术路径改变,从而自发地推动相对需求增加,其成立有着严格的有关相对供给和相对需求形成的假设前提,这些假设前提不可能完全与中国的经济现实相吻合。其次,模型只解释了技术进步对大学生劳动力相对需求的影响,并未将其他影响大学生劳动力相对需求的重要变量纳入研究视野。再次,模型将技术进步简单地归结为大学生劳动力供给增加扩大技术应用的市场,并没有对决定技术进步发生的其他原因纳入模型分析。最后,模型只解释了相对需求对于相对工资调整结果的影响,但是中国大学生劳动力相对工资和就业调整还有来自供给方面的重要原因。在部分借鉴模型解释的基础上,文章针对影响中国大学生劳动力就业和相对工资调整结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论述。从供给来看,在现有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大学生劳动力供给主要表现为量的扩张,呈现出同质化的增长趋势,使得供给无法有效地与需求相适应,从而引起结构性失业。从需求来看,大学生劳动力相对需求作为一种引致需求与产业结构升级直接相关。内生技术进步模型从技术进步的角度解释了产业结构升级对大学生劳动力相对需求的影响。其逻辑结论成立的关键是人力资本的积累能够顺利引发技能偏态性的技术进步,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大学生劳动力相对需求的增加。而中国现有的科研管理体制不利于激励面向市场的有效率的技术创新,从而有可能导致从人力资本形成到技能偏态性技术进步形成之间的逻辑链条断裂。此外,除技术进步外,决定大学生劳动力相对需求的产业结构升级还与中国目前的消费结构密切相关,而消费结构又从根本上取决于我国现有的收入分配现状。因此影响我国收入分配结构的二元经济、行政垄断和土地管理制度等因素也是制约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大学生劳动力有效相对需求增加的根本原因。最后,文章针对上述问题的成因提出改善我国大学生劳动力相对工资和就业调整结果的对策。由于需求增长相对缓慢,新增加的供给主要依靠市场上相对工资不断下降来加以吸收,我国这种大学生劳动力相对工资和就业调整结果不仅难以持续而且有可能产生因教致贫并加重贫困的代际转移。为改善目前的调整结果,文章认为应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入手针对成因提出解决办法。从长期来看,需求增长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出路。为此,建议应通过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创新融资体制,改善企业创新环境来为企业的公平竞争营造健康的宏观环境,提供广泛有效的创业教育和充分的创新激励,促进技术进步根据市场相对需求自发产生,形成大学生劳动力的有效需求。除此之外,还应从根本上解决二元经济、行政垄断和土地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使得收入分配更加公平,从而实现消费结和产业结构升级带动下的大学生相对需求增加。然而,毕竟需求的扩张是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美国从上世纪40年代扩招到80年代需求实现快速增长经历30多年的时间。因此,目前我国面临的更为急迫的任务是从供给入手解决大学生劳动力结构性过剩问题,改革现有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建立社会评价体系,打破原有盲目升格扩张的怪圈,以实现针对市场的多样化办学和多样化专业设置,为经济发展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大学生劳动力。文章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考察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1.高校扩招并不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失业率上升,和相对工资下降。2.中国的大学生就业之难并非难在找不到工作,而是在于找不到更高收入的工作。3.若要根本上有效解决我国大学生劳动力结构性过剩问题和提高大学生的相对工资,从短期看,要进行高等管理教育体制改革,以面向市场需求实现大学生劳动力差异化供给;从长期看要从更为根本的产权、融资和消除二元经济及地区差异的制度入手,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引发的技术进步顺利发生,产业结构顺利升级,进而形成大学生劳动力的有效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