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组织CHI3L1、IL-13、CD44表达的变化及益生菌防治对其的影响

论文摘要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结肠黏膜慢性炎症、溃疡,多累及直肠。UC病程漫长、症状易反复、难以治愈。UC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随着病程的延长,UC患者发生大肠癌的几率亦逐渐增加,因此UC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疾病之一。长期以来,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直被广泛研究,根据UC的疾病特点和流行病学数据,多种假说被相继提出,但目前仍无任何一种假说能确切地做出解释。目前认为可能与UC疾病相关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免疫因素、肠黏膜屏障功能因素、环境因素和微生物因素。相对其它因素,免疫因素一直是UC研究的热点。UC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遗传易感性的宿主可对来自体外或体内的正常刺激发生异常的免疫应答,最终造成炎症。UC患者常存在严重的肠黏膜免疫紊乱,目前认为参与UC发病的主要免疫因子有宿主自身抗体、细胞凋亡因子、细胞炎症因子、细胞黏附分子和Toll样受体等。UC患者多存在广泛的肠黏膜损伤,病变部位常有大量炎症细胞聚集。在正常免疫反应中,炎症细胞的增殖可有效保护宿主,但在免疫紊乱时,炎症细胞的过度增殖可导致大量有毒细胞因子释放,从而引起组织损伤。UC患者存在凋亡异常,即结肠上皮细胞凋亡加速和结肠炎症细胞凋亡减慢。有研究发现,UC患者抑制凋亡蛋白Bcl-2在结肠组织炎症细胞中表达明显增加,而在结肠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无明显变化。UC的发病与多种细胞因子有关,细胞因子在UC发病中的作用是一种联合的网络状的作用,多种细胞因子共同作用,各自发挥协同或拮抗作用,最终影响UC的发生发展。其中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间的比例失调被认为与UC发病有重要关系。目前公认的与UC相关的促炎因子包括白介素-1(IL-1)、IL-6、IL-8、TNF-α、IFN-γ等,抗炎因子包括IL-4、IL-10、TGF-p等。近年有研究推测,IL-13、1L-17、IL-23亦参与慢性UC炎症的形成。IL-13是NKT细胞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可破坏肠道上皮细胞,导致肠道组织抗原暴露,最终引起肠道损伤。黏附分子(adhesion molecule, AM)是一类参与炎症免疫反应的受体型跨膜糖蛋白,具有介导炎症细胞黏附、驱化、淋巴细胞归巢等功能。正常生理情况下,炎症反应开始时,AM表达增加,炎症细胞与靶细胞黏附增加;炎症反应结束后,炎症细胞与靶细胞的黏附作用即减弱,从而使组织损伤逐渐恢复。UC条件下,AM表达不随炎症反应结束而减少,而从导致炎症细胞与靶细胞黏附作用异常升高,使炎症消退减慢或炎症持续存在,最终表现为持续的组织损伤。目前认为可能参与UC的AM主要包括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选择素、整合素和CD44。CHI3L1是一种壳多糖酶糖蛋白,具有几丁质结合区域,但没有壳多糖酶的活性。UC患者活动期可观察到CHI3L1表达增加。研究认为,CHI3L1不但可能提高细菌与结肠上皮细胞的粘附力和细菌侵入结肠上皮细胞的能力,而且还可能促使结肠上皮细胞产生促炎症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如NF-κB、IL-1b、IL-5、IL-6、IL-8、IL-13和TNFα等),因此在结肠炎的发病中可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的:本实验研究拟对DSS诱导的慢性UC模型小鼠肠道组织中CHI3L1、IL-13、CD44的表达情况进行测定,并对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B.L)对该模型小鼠UC的防治作用进行观察,探索需氧型益生菌BL.治疗UC的可能机制,为需氧型益生菌BL.对UC的防治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1、分组:雄性BALB/c小鼠48只,每组8只,随机分为6组。分为:正常对照组、造模组、低剂量BL.组、中剂量BL.组、高剂量BL.组、柳氮磺胺吡啶(sulfasalazine,SASP)组2、小鼠慢性UC模型的建立:除正常对照组外,D1-7与D15-21,4%(W/V)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小鼠自由饮用;D8-14与D22-28,将DSS溶液更换为蒸馏水,小鼠自由饮用。正常对照组:D1-28,蒸馏水,小鼠自由饮用。3、给药,D1-28。正常对照组、造模组:无;低剂量B.L.组:1×107CFU/d、中剂量B.L.组:1×108CFU/d;高剂量B.L.组;1×109CFU/d; SASP组:0.2mg。结果:1、相比造模组和低剂量B.L.组,其余各治疗组小鼠体重减轻较少或有所增加,疾病活动指数分值较低(P<0.05)。2、相比造模组和低剂量B.L.组,其余各治疗组小鼠肠道组织病理学改变评分较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L.给药剂量与病理学评分值负相关;低剂量B.L.组中未观察到肠道组织病理学改变与造模组有显著性差异。3、相比造模组和低剂量B.L.组,其余各治疗组小鼠肠道组织中的CHI3L1、IL-13、 CD44、NF-κB、Bcl-2的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需氧型益生菌B.L.对DSS诱导的小鼠慢性UC有防治作用,且高剂量地衣芽孢杆菌的防治作用强于低剂量。2、需氧型益生菌B.L.对DSS诱导的小鼠慢性UC的防治作用可能通过抑制CHI3L1、IL-13、CD44, NF-κB,Bcl-2的表达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