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论语》道论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从方东美关于中国哲学特点与通性的论述,作为思考的起点,以《论语》为研究对象,将《论语》中涉及道论的部分进行梳理。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言,主要介绍国内外研究概况,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对《论语》道论做第一层分析,包括道体、道用、道微、道成等。第三章,主要对道与《论语》中的其他主要概念,比如仁进行比较。第四章,主要对《论语》道论和儒道其它经典的道论作比较研究。第五章为全篇结语,作为本论文总结。《论语》道论可以分为道体,道用、道成。道体在《论语》中并不是一个被传授的概念或理论,然而《论语》中说人能弘道,说出了道的客观性,人能沟通道体,成就人,那么道体不再是纯粹客观,而是人道的一部分,因此人能弘道,也就是人道,是主体化的道。从道的主体化开始,诸如王道、君道、善人之道,等这些均为具体道用。而道用的弱化即道微,道微时代有突出的耻辱感。本文在《论语》中发现了一个素朴的悖论,也即是惑,君子在成其道的过程中,要求崇德辨惑。这个惑即悖论。随后本文就儒家其它经典以及道家经典文本做道论比较,本文认为,《易传》有鲜明的道的定义、仁是道的显现,而孟子指出了道和心的关系,提出民道,这是《论语》道论没有的。在人与人关系的稳定与和谐这一点上,老子《道德经》道论和《论语》道论相通。老子的道论对仁态度是绝仁弃义,老子以道统仁,天道无亲,仁必绝。孔子以仁求道,仁常在,天道未至,而人道太平。这是两者道论的大区别所在。后对《论语》中道论的缺陷进行探讨。《论语》思想中缺乏历史循环的观念,对仁、义、礼、智相互关系没有讨论,也没有变化的眼光,然而这些都比不上《论语》保存君子、培育君子的伟大。因为君子是社会的主体,人在道在,君子在则社会根基在,国体不论变动与否都无法撼动这样的根基。这是本文后得出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