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佳博论文网!

转型期教育体制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论文摘要

本文第一章分析了政府干预教育的原因、目标以及方式。政府出于弥补教育市场失灵和借助教育解决社会问题的目的,以效率、公平和解决社会问题为具体目标,通过管制、提供、融资、指导与服务等方式涉入教育领域,干预教育市场的运行。第二章借助第一章的分析框架,研究了政府干预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政府干预教育是近代社会,特别是 18 世纪末和整个 19 世纪的事情。在公共教育制度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干预首先表现为对基础教育的管制,即初等义务教育的形成,然后依次延伸至中等和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政府干预方式也逐渐全面化、规范化、法制化。到 20 世纪 60 和 70 年代,随着福利国家政策的大规模实施,多数发达国家都形成了以政府全面干预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制度。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各国掀起了公共教育制度市场化改革的浪潮,原因是公共教育制度使用了大量的公共资源,但效率低下,不能提供令民众满意的教育。虽然公共教育制度的市场化改革也遭遇到反对,但各国的实践显示,市场化改革成为主流。本文总结了世界各国公共教育制度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以期为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接下来的章节着重分析了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始于1985 年,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在义务教育领域,农村义务教育资源匮乏,供给不足;城市义务教育“供给过度”,“择校”风日趋严重。本文的分析显示,中国义务教育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政府在改革中的功能和地位没有理顺、改革目标不明确造成的。政府在减少资助责任的同时,却加强了对教育的管制。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管制远远超出承担的融资责任。本文认为,政府管制与融资相分离的“二元”结构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体制性根源,改革的目标首先应是义务教育融资责任的上移,由中央政府或省级政府承担义务教育的融资责任;在义务教育领域引入能促进效率的市场机制,政府主要承担弥补市场失灵的责任,并利用教育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性质解决制度转型和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在非义务教育领域,则存在着高中教育过度、职业教育匮乏和高等教育高收费、低效率的问题。本文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隐含性补贴,以及在此条件下政府对高等学校的过多管制。在政府过多管制的条件下,引入高校收费制度不会起到提高效率和教育质量的作用。这是典型的政府失灵。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弊端也是造成高中教育过度供给和职业教育严重匮乏局面的主要原因。本文的结论认为,非义务教育的改革应该首先减少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隐含性补贴,对就业市场进行宏观调整,降低公众对高等教育的过高预期;给予高等学校充分的自治权,使之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在教育提供过程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政府的责任则在于对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与指导,并通过弥补教育领域资本市场的缺失解决贫困学生的就学问题。